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的首项工作任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能源革命是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历史,从薪柴、煤炭到石油天然气,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跃迁。能源变革对于生产力变革具有重要的驱动和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把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和机遇,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双碳”目标以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部署,积极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新质生产力将发挥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到206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0%。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80%:20%,转变为20%:80%,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是支撑能源电力科技创新。能源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海上风电、长时储能、CCUS、大功率IGBT等关键技术装备和高性能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还存在短板, 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将发挥引领性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源技术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新能源产业链条长、关联性强,涉及百万亿级市场规模。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将竞相涌现,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培育壮大新型能源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和产业。重点发展“沙戈荒”大基地安全可靠送出、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等技术。研发风机抗沙叶片,紧凑型轻量化机舱、主动构网型风机、建筑光伏一体化、高效光热发电、海上风电平台轻量、直流集电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二是清洁高效煤电。要发挥好煤电兜底保供和灵活调节的作用,实现煤电从电量主体向调节服务转变,加强煤电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应用。
三是核电要安全有序发展。发展第三代压水堆技术,推进高温气冷堆技术应用,实现核能在发电、供汽供热、工业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四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特高压、柔性输电、直流电网等先进输电技术。加强配电网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发展主动配电网、智能柔性配电网等技术。
五是储能技术。发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研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加强热稳定性、主动构网、长时电力储能等技术研发。
六是氢能。氢能是需要重点布局的产业。加强绿氢制备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氢燃料电池在重卡、船舶、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氢氨协同研究,发展绿氢与氨高效率转化,低成本储运、以及火电耦合掺烧等技术。
七是电动汽车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预计203年,电动汽车将超过1亿辆。要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和智慧车联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V2G等技术,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和主动参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八是政策保障。完善新型能源体系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推进电碳市场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健全碳排放标准认证体系,搭建碳足迹数据平台,建立产品碳标识制度。
为推动能源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方向,应把握“五个坚持”抓好落实:
一是坚持把保障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安全”一词,能源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要素,决定了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要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能源自给可控为核心,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能源安全,建立安全可靠、多元互补的能源供应和储备体系。重点发挥好煤炭煤电安全“托底”保障作用,加大油气增储上产力度,加快风光核能等绿色能源发展,强化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能源安全保障,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加强全方位国际能源合作,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二是坚持能源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加速突破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通过工艺流程改进、技术改造、绿色产品创新,提高化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规模和强度,降低排放和污染。另一方面,要突破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智慧电网、能源互联网及物联网、高效氢能、新一代核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战略性技术,抢占未来能源科技领域制高点,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推动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
三是坚持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国8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按照“减碳、用碳、替碳、埋碳”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持续加大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加大二氧化碳化工利用与产业化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与规模,不断提高碳的循环利用率;扩大“绿电”利用规模,持续提高电气化水平,推进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直接利用的有效接替;积极探索完善碳捕集、碳封存的技术路径和效益路径,通过“碳埋存”做大“零碳”“负碳”产业。
四是坚持培育能源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在能源低碳技术与数智技术叠加驱动下,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非常规油气等技术规模化应用,智慧能源、电动汽车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新型储能、氢能、CCUS等技术有望突破,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制造业能力优势,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低碳零碳产业,加大对技术示范的支持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较低的迭代成本,形成能源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实现绿色能源革命引领下的弯道超车。
五是坚持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壮大,分布式能源、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等能源利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日益丰富。为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要建立健全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开放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能源新业态的积极性、创造性。
原标题: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该如何锻造好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