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场高质量的“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研讨会于广东召开,会上,多名专家总结出目前储能行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分别为储能安全性问题、储能电站运维挑战、以及如何对储能进行价值疏导。研讨中,针对新型储能的新的市场大机会已经浮现。
一安全仍为重中之重
其中,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储能从大的方向来说有三个问题,一是安全;二是经济;三是绿色。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如果没解决,很多问题都是零,无从谈起。”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在谈到近日加州储能电站火灾时直言。
广东工业大学智慧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平认为,对储能电站健康状态实时监测、评估、预警、处理尤为重要,“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否则我们行业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会伤心,企业伤心,投资者也伤心。”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如果能抓住这样的商机,可以促进储能的发展,也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广东能源集团广州开发区粤电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珍则认为,当前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安全知识匮乏。“不像传统的电力设备,储能电站火灾发生后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很少。如何有效进行处置,这对我们的人员来说是一个大的问题。应急处置方面还是要加强,包括日常的管理。”
二能否有专业的运维公司?
储能电站的运维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
南方电网储能有限公司储能科研院研究员龚轩表示,“从运维的角度来看,储能不像火电、抽蓄,有一个很成熟的运维体系,我们会评价在运维过程中设备的可靠性、单位容量的故障率。除了一次投资成本以外,对新型储能的运营成本也会造成影响,最后影响投资方的收益情况,也会影响储能电站到底像不像一开始建设时预想的那样平稳运行8-10年。”
杨云珍主要负责珠三角区屋顶光伏的投资建设运营工作,她发现,目前储能的运维主要存在技术支持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配件的处理和采购非标准化,以及设备的运行情况无法得知这三大痛点。
“做了储能后,我们有很多困惑,一是储能在建设过程中,厂家在调试的时候,很多问题他们都回答不上来,因为在集成的时候他们也要找相关厂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来的人水平有高有低。现在设备的集成度特别高,不是想换就换,并不是很容易解决处理掉,这对我们以后的运维、维护的难度比较大。二是在日常维护过程中、配件的处理和采购不是标准化的,每个厂家有每个厂家的标准,每个项目都有不一样的厂家。而且相关的产品特别多,不可能经常放在公司内部,因为不知道哪个坏得快、哪个坏得慢,所以运行过程中的运维处理有比较大的难度。三是日常维护中需要做什么。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它的集成度很高,日常的检查只能看一些表面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准确判断设备的运行情况。”
她建议,广东有那么多储能电站,能否发展出专业的厂家,专门从事储能电站的运维,这样,有问题除了找原来的厂家,还能找到他们帮忙想办法。
三储能的价值如何疏导
如何引导储能的价值对外疏导同样被专家热烈讨论。
“广东储能行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管是制造端还是电网的应用端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新型储能处在商业化初期,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探索深化,面临投资成本高、回收期较长;市场化商业模式不太确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副主任薛武表示。
在南方电网能源研究院投资与财务所研究员梁展鹏看来,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主要包括规划上的协同、运行的协同、价格的协同,“规划上的协同包括哪些地方需要建、哪些地方不需要建,还有运行的协同,安全性不仅是自身的安全,还有量的增长会影响到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还有价格的协同,无论价格怎么疏导,最终要电力市场实现,需要跟电网有很好的沟通互动,物理、市场上都需要协同。”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微电网实验室副主任陈炯聪认为,储能是电力市场的多面手,“除了传统的电能量的转移以外,在调压、调频、黑启动、降低电网短路容量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在辅助服务市场有空间。另外,在电力设备方面可以有一部分功能的取代,就像手机代替了很多相机功能,未来在市场中也能起到多合一设备的空间和作用,这需要储能寻找新的空间。”
对于电源侧储能和新能源如何联合参与市场交易,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何越认为,广东电力市场将更多关注通过健全完善交易机制、交易品种,合理、科学、准确发现储能价值,“它是否以独立身份参与市场,还是联合某些租赁容量或者某种契约关系的联合市场交易,我认为市场规则的设计应该持包容和开放态度。”
四储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在刘建平看来,储能的本质特性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源,“储能由小型点状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后一定和电网联系,然后和用户连接,然后和分布式、分散式新能源连接,最终,虚拟电厂有可能呈现。这是我设想的储能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陈炯聪看来,新型负荷同样非常需要储能。“在乐观的预测下,2030年预计数据中心的负荷增长,中国是20%多,美国可能是30%。传统做调度的人都会认为数据中心的负荷是平滑的负荷,但是在AI时代,这个负荷是矩矢状的,如果在中国占社会负荷20%,任何传统的火电、电源都无法匹配这样的功率激烈的波动,这一块储能的空间很大。现在我们建了很多地方的超级充电桩,在粤北很多地区局部的配电网问题特别大,电压的漂移、电压激烈的变化、尖峰负荷时间很短,但是幅度特别大。在这个情况下,超级充电桩的建设也需要分布式储能,这个商业机会非常多。我认为新型的负荷、新型储能的匹配未来对社会非常重要,对电网建设也有很大的作用。”
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则认为,“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加储能的组合是比煤电加CCUS 的组合更适合中国的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
原标题:三大难题困扰储能,但新的市场大机会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