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也不算夸张。光伏巨头们确实过得并不好。
比如,享受硅料成本优势的通威,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3%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7.8亿元。
比如一体化战略的龙头企业隆基,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7%,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3亿元。
比如硅片技术、种类领先的中环,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4%,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8.9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0.3亿元。而且这是中环罕见的亏损。
比如ABC效率行业领先的爱旭,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67%,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7.5亿元。
就连Topcon的先锋、2021年的涨幅达人钧达股份,2023年净利润同比几乎持平,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微增1900万元,但扣非净利润亏损1.7亿元。
大火的光伏,怎么就进入了“认亏时代”?
挡不住的热情
2021年光伏大热之后,迎来了挡不住的热情四射。门外汉们纷纷要跨界,卖牛奶的、做服装的、卖珠宝的等等都宣布进入光伏、而且动辄都是几十亿规模投资,好像光伏就是摆地摊,有钱就能做。
行业内呢,也是各种扩产、以及加大上下游一体化。比如Topcon领域,2023年落地产能395GW左右,而2022年总产能也不过80GW左右,1年就扩产了近4倍。一体化方面,最显著的莫过于通威用价格战做组件业务了。
疯狂扩产的结果,自然是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需关系的变化,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反复在光伏领域上演的剧本。每一次大家都会觉得不一样,但事后发现,还是一毛一样。
既然预料到过分扎堆会导致价格下跌,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一方面,有些资金不是冲着产业发展来的,而是冲着资本运作、炒股价来的。找个地方政府、谈个合作项目、拿点政府补贴、签点意向订单、股价拉升套现。
另一方面,行业成熟玩家们形成了“合成谬误”。我平时会和一些企业做点咨询合作,发现扩产的老板们基本有两种想法:
一种是没办法,换不了行业,只能往前卷,所以别告诉我行业行不行,就告诉我怎么比别人更行。
另一种是,别人扩产肯定亏钱,是因为他们不行。我扩产,肯定有优势,能赚钱。就好比那个故事,教室里每个人都觉得大家的平均分应该是75-80,但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应该是85-90分。
于是,一群85-90分的选手们,集体考出了60分的水平。
扛不住的技术迭代
光伏是制造+科技属性,天然存在着经营门槛。制造属性,需要发挥规模优势、甚至一体化战略,从而摊薄固定成本。然而,光伏又面临着技术迭代,尤其电池领域,从BSF到PERC到Topcon、HJT、IBC等等,还未演变结束。
每一次技术升级,也都需要产线进行升级,比如从PERC到Topcon单条产线可以花四千万进行改建,但如果是HJT技术,那就意味着旧产线完全淘汰。
所以,光伏公司的产线,实际折旧速度要比10年快得多。如果是2021年投产的PERC产线,那么2022年可能就没什么市场竞争力了。而这种淘汰,就会体现到利润表上,出现产线大幅折旧。
而且,对于以晶硅为基础的光伏电池而言,还有钙钛矿这种非晶硅技术,在虎视眈眈,有可能对行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另外,技术升级也会导致产品库存减值。例如Topcon取代PERC、N型硅片取代P型硅片,都会导致旧产品销量下滑,企业也不得不计提减值。
同时,产品价格下跌,也会导致库存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需要减值计提。
而此次一季度业绩大“认亏”中,就有不少是计提带来的损失。
例如通威股份2023年4季度计提减值62亿元,今年1季度计提2.6亿元;隆基2023年4季度计提减值70亿元,今年1季度计提28亿元;中环2023年4季度计提减值30亿元,今年1季度计提5亿元。
虽然计提是账面处理的方式,但导致计提的原因,却是实实在在的经营压力。而且是无法抗拒的。毕竟,技术的进步,不以个别企业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一旦技术迭代发生,一体化企业的优势,也会变成船大难调头的劣势。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几个宣称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新一轮技术迭代中,完全没有体现出优势来。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不过是实验室效率的不断刷新而已。
但是,对投资人而言:我不要实验数据,我只要市场领先、我只要经营利润。
吓退了的资金
高峰有多耀眼,低谷就有多惨。经过2023年产业链整体价格的跳水下跌后,不少冲动的资本还是被吓退了。
比如海源复材滁州光伏项目终止。向日葵终止了10GW的TOPCon电池扩产项目,奥维通信终止了5GW的HJT电池组件项目,和邦生物暂缓在光伏组件项目的投入。聆达股份的电池产线停产,还导致公司被ST,股价从最高点下降了90%。
龙头公司项目也有推迟,比如大全能源的多晶硅包头项目延期,合盛硅业多晶硅项目分期投产。
另外,资本市场的钱袋子也扎紧了。比如,通威取消了160亿的定增项目,硅片新秀高景太阳能的IPO也几经波折、仍未定论。
钱少了,野蛮的冲动也就少了,熬一熬,行业出清也就快了。小公司自然要被狂风吹去,但是,在这一轮的技术迭代、行业淘汰中,几家龙头企业是否会有从一线滑落二线的风险呢?
而光伏行业的“认亏时代”,实际也是企业的突围阶段、投资的观察窗口。
原标题:光伏行业的“认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