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内卷的光伏 焦虑的投资人
日期:2024-02-05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wangxin_yjm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产业链上下游价格非理性下跌、产能结构性过剩警报时常拉响、供需关系的扭转促使硅料价格快速下滑,并带动产业链降价——当前,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引发关注。

全球光伏市场能够容纳多少产能?2024年光伏市场发展是否一如既往?光伏企业如何才能在“内卷”中杀出重围?

光伏资本盛宴迅速散席

电视屏幕上,在晚间播出的国内和国际新闻栏目经济板块,几乎每天都有不间断的新能源出口“新三大件”最新数据滚动播放,从进出口、投融资事件、大型展会等,介绍中国新能源产业情况。新能源车、光伏、动力电池和“新贵”储能,成为2023年几大明星产业。

经历过疫情和增速放缓,所有行业都在探究一个问题:哪里有确切的增长机会?

高景气度和高红利之下,光伏产业涌入了大量资本,大幅提升了扩产速度和产业发展节奏。2024年1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介绍,2023年,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当前的光伏板块在二级市场正遭遇“寒冬”。截至12月8日,A股千亿市值的光伏公司仅剩5家:隆基绿能、三峡能源、北方华创、阳光电源和通威股份,市值分别为1571亿元、1271亿元、1178亿元、1174亿元、1065亿元。

而在巅峰时期,A股光伏板块层涌现多达15家千亿市值公司——但这样的资本盛宴,在2023年迅速散席。

根据统计,在纳入光伏概念板块的97家A股公司中,83家公司股价年度涨幅为负,数量占比为85%。回顾2023年全年,晶科能源的股价下跌39.10%、晶澳科技的股价下跌51.51%、通威股份的股价下跌29.72%、天合光能的股价下跌54.75%、隆基绿能的股价下跌45.07%。

叠加下半年IPO和再融资政策收紧的因素,还有的企业终止了上市。

业内普遍认为,这与资本提前“透支”光伏产业发展预期不无关系。瑞银中国内地及香港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廖启华表示,由于其他行业的投资吸引力不足,光伏行业呈现出的相对确定性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从而造成了短期内的投资过热现象。

产业资本跨界新能源,也是2023年让人无法忽视的现象。

酒企五粮液入股光伏,服装企业红豆股份、浪莎做储能,意兴盎然。但在从业者眼里,他们没有太多机会——新能源吸引了很多不属于这里的炽热目光。

2024年伊始,光伏板块在资本市场上,迎来局部反弹。

记者发现,在目前十多家进入IPO辅导的企业,不考虑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制造环节,来自其他光伏材料领域的企业占据大头,这包括接线盒、光伏级热场、光伏玻璃、碳化硅、胶膜等。有关人士分析:“在目前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制造产能迅猛扩张的背景下,一些辅材反而迎来了产能缺口,涌现出的‘小而美’的光伏材料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一向以专业硅片公司面貌示人的高景太阳能,于2023年10月份下线首块光伏高效组件。该公司称,“将以首块组件落地为新起点,加快推进公司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进程。”另据统计发现,除了高景太阳能重启IPO进入辅导阶段外,2023年下半年,有16家光伏企业进行IPO辅导登记备案。

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的确正处于关键节点:因资本降温导致跨界、上市、再融资受挫;因产能过速增长导致产业链价格急速下滑;因技术加速迭代导致市场份额进入新一轮的瓜分格局。

投资人更狡黠,创业者更谨慎,想要撬动资源,需要更多附加选项了。原来游击战、信息战、资源战已经在新能源产业全面铺开:人们对此有所察觉,很大原因在于光伏“价格战”的全面铺开。

“跌跌不休”,光伏组件价格跌破每瓦1元

2023年,硅片端的价格“乱战”颇受关注。

要问光伏的哪些环节在“价格战”中“卷”得最厉害,回答也许是“都卷”。

据了解,硅料价格(致密料)均价从2023年初至7月中旬,下降幅度约为72.2%,随后三季度价格有所反弹;电池片环节,P型182电池、P型210电池以及N型TOPCon电池在2023年的平均成交价格跌幅分别为55.00%、53.75%、59.13%。

光伏组件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跌破每瓦1元。

11月28日,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公布了2023年组件采购项目招标情况,一道新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以及隆基绿能成为中标候选人。但按照价格测算,此次中标的价格已经低于1元/瓦。其中,一道新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的综合单价分别为0.938元/瓦、0.95元/瓦、0.958元/瓦和0.965元/瓦。

1月9日,中国电建集团(股份)公司的2024组件集采开标公告中,甚至出现了0.816元/瓦的超低价,可谓“卷”到极致。

光伏组件不足1元/瓦的价格,相较于2023年初1.8-1.9元/瓦的水平,跌幅高达80%。

“价格战”的故事不是个例,除了光伏组件集采报价,储能报价也几近腰斩。

2023年12月,国能青海海南塔拉205兆瓦/820兆瓦时储能电站采购开标,最低报价为0.613元/瓦时。

2024年1月9日,中国电建42吉瓦、华润电力1.56吉瓦光伏组件集采开标,共计55家组件企业参与投标,报出了P型0.806元/瓦、N型0.87元/瓦的最低价,这相较于2023年初1.8-1.9元/瓦的价格,已经“打骨折”。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建议,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不要再采取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方式:“海外市场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60%,但很少看到海外的能源企业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建议行业协会与商会组织光伏企业开展自查自纠,避免陷入亏损的‘价格战’。”

硅料和硅片,这些处于上游端的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2023年硅料价格虽在第一季度内呈现短暂上升,第二季度硅料价格就进入持续“暴跌”模式。数据显示,单晶致密料平均成交均价由2023年初的17.62万元/吨,下跌至年末的5.83万元/吨,跌幅达66.91%。

2023年上半年,随着硅料价格整体快速下行,硅片价格也相应滑落。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数据,截至6月30日,182mm、210mm尺寸的单晶硅片均价分别为2.8元、4.0元,较年初价格分别下跌28.21%、20%。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上半年末,182mm、210mm尺寸的单晶硅片均价则分别为6.78元、9.13元。

硅片环节两大龙头2023年也相继宣布大幅下调硅片价格。隆基绿能在6月30日于官网公布了6月单晶硅片价格:150μm厚度单晶硅片P型M10从4.36元下调至2.93元,相较于5月29日公示的价格,降幅达到32.8%。7月9日,TCL中环也公布其最新硅片报价,降幅达到25%-29.58%。与前几次调价相比,TCL中环本次硅片降价幅度创下了新高。

记者注意到,尽管近期TCL中环、隆基绿能的调价幅度较大,但两大龙头的硅片的价格仍高于市场成交均价。

在市场价格较低的背景下,硅料的品质和生产成本将决定硅料企业未来的盈利空间。

“协鑫科技的颗粒硅还是能赚钱。”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需求很好的时候就算硅料品质不好也能销售,也能卖高价。但当供应富余了,客户就会要精品,那时竞争力就体现在以什么样的价格能活下来或活得更好。”

“在硅片端,目前考虑还是尽量不做价格的拼杀。”隆基绿能硅片事业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当前价格的调整主要还是考虑供需,是从硅片库存以及电池厂商拿货情况综合考虑的。如果未来下游需求增加,库存下降比较快,硅片价格也会回调。”“但优质产能永远是紧缺的。”隆基绿能相关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光伏十年,供需关系又呈结构性过剩态势

下游厂商都在难以盈利的边缘挣扎,与此同时,更多规划中的产能仍在路上。

从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2013年、2018年、2023年,光伏产业似乎难逃5年周期的“魔咒”。

2022年,光伏应用市场迅猛发展,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厂商纷纷开始大规模扩产。

2023年更是成为光伏产业扩产最快的一年。“狂奔”是对2023光伏新增装机量最好的形容。“双碳”目标是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量达12亿千瓦,但目前光伏累计装机已占半壁江山。

2024年,伴随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探、低价出清等,中国光伏市场进入新一轮行业“大拐点”并开始重启淘汰赛。

历史敲响警钟。

2004-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也曾迎来黄金发展周期。在这一波浪潮中,地方政府将光伏产业视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尖兵利器。一时之间,江苏、河北、浙江、河南、安徽等多地以打造光伏产业大省为目标,光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整个行业一片热浪滚滚。

2011年,欧美“双反”给彼时的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产能过剩危机之下,中国光伏产业一度经历大洗牌,尚德、赛维等当年的明星企业均已没落。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三落四起”的历程,如今出现的产能过快增长、技术迭代以及价格竞争等现象,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似曾相识。

晶澳科技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本次行业关注到的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机构统计产能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但光伏各环节的产能是一个动态数据,未考虑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规划产能的实际落地情况;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大幅下跌叠加各环节的产能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造成组件价格的非理性下跌;三是当前光伏行业的某些落后组件库存处于主动去库阶段。从这些角度看,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调控,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才能实现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是企业竞争市占率的必要武器。快速扩产的确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建立成本优势。因而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

锂电池业内人士也感慨,凡光伏经历的,锂电池也必将经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2023年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可能仅有41%。如此低的比例,代表着有大量的产能砸钱进去、建设出来,却无人买单。据统计,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头部电池厂都制定了很高的产能目标,2025年的预计锂电池产能分别为900吉瓦时、600吉瓦时、500吉瓦时、291吉瓦时、154吉瓦时。

产能过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质化的低价竞争。

就像当年押注单晶路线成为行业巨头的隆基绿能,以及用“刀片电池”让磷酸铁锂电池“逆袭”的比亚迪一样,行业在探索下一代技术路线,成败与否,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格局的重构与落后产能的淘汰。

头部大厂占绝对优势,仍然焦虑

2024年,光伏龙头们都在为迎接一个新的竞争周期而筹谋。

2023年11月底,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现身彭博新能源财经上海峰会。与之同台的还有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以及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和通威股份新晋董事长刘舒琪。这样的组合从年龄上看很有意思:“60后”的瞿晓铧、高纪凡,“70后”的李仙德,“80后”的陆川、刘舒琪。跨越年龄的距离,这些光伏龙头企业的一把手们都在为如今“内卷”严重的光伏产业竞争格局而焦虑。

瞿晓铧说:“今年光伏装机量达到预期了,但就整个产业链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言,它好像又没有达到预期。”

2023年6月,虽然光伏行业在热议产能过剩的话题,但是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行业巨头纷纷豪掷百亿元逆势扩产。但有消息称,从2023年11月开始,有企业因为产能过剩以及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等原因开始裁员。

多家头部企业对大规模裁员予以公开否认。2024年1月2日,隆基绿能相关人士表示,产能竞争加剧,对降本增效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会加快更高自动化的生产,不断通过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生产工具,实现大数据下的以销定采、以销定产。2024年1月3日,通威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没有裁员的情况。2023年12月,TCL中环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根据上游材料供应与价格走势、下游需求、行业库存及订单情况合理排产,库存水平控制在健康合理区间。目前公司无大面积裁员情况,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持续创下历史新高的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示着光伏产业成长空间存在着确定性。但猛增的产能、混乱的“价格战”,又可能让部分企业未来几年的处境愈发艰难。

以规模化效应为基础,头部大厂占绝对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沈文忠总结,光伏产业虽然“风景独好”,但行业的竞争格局风云突变,“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百花齐放的阶段。”

预警声不断,新一轮的洗牌就在眼前。

除了价格,就是技术

2023年各大光伏论坛、会议上,有一种论调十分普遍:产能总体过剩,但先进产能却不过剩。

光伏巨头们坚信“先进的产能不过剩”,当下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

部分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放缓、拓展外海市场等调整适应变化。隆基采取了相对“收缩”的战略,如“精兵简政”等策略调整。

技术竞争则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尤其是在2023年,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过渡的关键期,有关技术之争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

2023年量产速度最快的N型技术,莫过于TOPCon。中邮证券研报显示,在产品结构性方面,N型组件招标占比快速提升,将成为2024年国内集中式装机主流产品。TOPCon正在逐步替代PERC的产能,TOPCon产能也是跨界光伏的首选。

2023年是TOPCon先行者们率先享受到技术红利的一年。过去,很多人都低估了晶科能源在这轮技术迭代中,押注TOPCon的决心。作为业内最早将这一技术路线实现量产的公司,晶科能源在2023年确实享受到了技术的甜头。

就像很多人在上一轮单多晶之争中看到的,技术始终是光伏企业最尖利的矛。

从TOPCon到HJT、BC,从晶硅技术到钙钛矿技术,多种技术路线在争论中并行,在创新中谋量产。协鑫光电、极电光能、纤纳光电3家作为钙钛矿领域资深“玩家”,元旦后都陆续取得了巨大突破,电池转换效率再创新高。协鑫光电推出的369mm×555mm钙钛矿叠层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34%,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权威认证并出具正式测试报告。

无论是TOPCon、HJT、BC,还是大规模量产时间较远的钙钛矿,光伏产业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

专家表示,光伏行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快速技术更迭,实现新技术产业化,“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返,科技型企业竞争需要的是耐心。

储能不是用来撑门面的

2023年,与“内卷”产生魔幻反差的是,很多企业和同行聊的最多的是“补贴什么时候下来”。

2023年11月15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就光伏产能问题进行回应时指出,当前光伏行业产能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发展正常范围。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这就导致地方之间竞争也激烈起来,为了满足招商KPI而“抢破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指出,短期看,光伏产业上游扩产规模巨大,已经出现一些过热苗头,各地配置新能源项目强制捆绑产业,更加剧了乱象。

在抢夺光伏产业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也扮演了推手角色。有的体量较小、不知名的玩家,很多地方政府,对这样的光伏项目也大开方便之门。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肯定了宜宾在招引光伏项目时对行业未来技术认知的未雨绸缪,“我感受到了宜宾市政府在引进光伏项目时做了很多深思熟虑和前期谋划。他们给宜宾引入了光伏产业中的先进产能,项目都是行业里具有代表性的新项目。”

这同样给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地方政府以启示——先进的产能永不过剩。

其他更多问题不断出现,也加大产业发展的风险,例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以及户用光伏开发仍有侵害农户利益等情况时有发生,需进一步规范;分布式光伏规模快速扩大,配电网承载力不足矛盾突出等。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已有26个省份出台分布式储能配储的相关政策文件,如江苏昆山和苏州、浙江诸暨和金华、山东枣庄及河北、河南等。

从各地颁布的文件来看,2021年的时候,对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要求配储比例要求大多在10%,连续储能时长为1-2小时,对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配储则基本以自愿、鼓励为主。然而,这两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配储比例,消纳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从最初的鼓励引导到成为并网标配,再到不建受罚,比例也从原来10%逐步上升至不低于15%-30%,连续储能时长也从原来的1-2小时抬升至3-4小时,呈现逐步走高态势。

不断攀升的光储配比,一方面为国内储能市场打开了增量空间,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加了光伏的投资压力。

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在谈及电网消纳困境时表示,光伏消纳还需要储能配合,但目前储能的利用率非常低,很多机制没有打通,且规则制定并不合理。

“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有人说储能利用小时数不达预期,是因为电网不调度。但是如果电网放开手脚调度,我们又能保证多少储能可以随时响应、立即顶上、从容应对呢?”

主动适应内卷常态

S&P Global预测,2024年全球装机中性预测468吉瓦,乐观预测533吉瓦,吉瓦级国家数量从2023年的36个增长到2024年的40个。对比供需看,随着落后产能陆续退出,欧洲库存逐步消化,全球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供需关系有望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可以看到,未来市场需求还是在增长。

相较于忧虑情绪,业内更多表达出拥抱“卷”的积极态度,视产能过剩为市场经济的常态,认为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才能迅速实现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从而构筑起国内光伏与锂电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优势。

整体上看,尽管每一张牌桌上都在激烈厮杀,但还是比前两年要好很多。“只要能踏实做自己的事情,还是能活下去的。”不止一位创业者这样认为,而且他们预计的行业增长和盈利的平衡点,基本都在“未来2-3年”或者2025年。

“我并不认同国内光伏产业又遭遇‘寒冬’的说法。”刘译阳表示,全球光伏需求的天花板远没有看到,“光伏市场出现波动性很正常,这种波动也有利于行业落后产能的加速出清。” 

原标题:内卷的光伏 焦虑的投资人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作者:陈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