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情势急转。
主旋律正从需求端“星辰大海”转向供给端“群雄逐鹿”,主要矛盾正从行业增长转向彼此竞争,投资机会正从系统Beta转向个体Alpha……
在行业转变的关键时点,晶硅产业链上的巨头们,暗潮涌动,姿势各异,表现了各自对未来发展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产业格局。
01.技术路线“争议永存”
要说分歧,技术路线最大。
实际上,技术路线之争一直都在,始终是光伏行业进化与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因此巨头们对技术路线的选择都颇为慎重。
从早年的单晶与多晶之争,到后来的大小尺寸之争,再到如今的N型技术路线之争,这也成为光伏行业最为津津乐道的佳话。
近来,技术之争尤甚。
晶科能源是N型TOPCon的坚定支持者,而隆基则独树一帜,去年提出押注BC电池,引领BC电池潮流。
总体上,现阶段光伏巨头在TOPCon上的布局更加明显,预计2024年出货量占比将达到40%并超过PERC。
对于此前颇为热闹的HJT,数年争议之后,如今光伏巨头们表现比较一致,均未进行大规模布局。
至于更进一步的钙钛矿等新兴技术,目前仍未进入射程,尚在观望阶段,巨头们还未到最终下注之时。
不管技术路线争议如何,我们一直强调,光伏只有过渡技术,没有终极技术,作为高度市场化的应用型产业,动态进化,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02.一体化“求同存异”
近年,一体化是共识,但姿势各异。
一方面,晶硅产业链上游巨头隆基、通威先后战略布局下游组件,隆基组件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通威更是后来居上,2023年一跃进入行业全列。
另一方面,以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为代表的传统组件巨头,不甘示弱,向上游进军,不同程度地布局电池片、硅片和硅料环节,尤其是电池片作为光伏行业的核心环节,创新不断,弹性十足,更是组件巨头“一体化”的重点方向。
巨头们纷纷抛弃专业化,进入一体化混战。
回顾这场这一体化混战,隆基从最初的硅片巨头,一度成为组件全球第一;晶科则从传统的组件巨头,一跃成为N型电池带头大哥;而通威更是战略拓展的高手,一体化步步为营。
目前,一体化进入深水区,以晶科为代表的垂直一体化大基地建设,将成本控制推向极致;以阿特斯为代表的海外一体化也拉开序幕,将光伏内卷推向新高度。
如今,随着光伏全产业链趋于过剩,加之资本收紧,IPO及再融资放缓,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也可能降低,一体化预计放慢脚步,各家巨头或将在战略上更加审慎,在战术上更加精细。
03.战略纵深“各显神通”
除了制造端一体化,战略纵深更是差异明显。
需要强调的是,晶科体系中晶科能源负责制造(包括光伏和储能系统),兄弟公司晶科科技则负责光伏电站;阿特斯A股负责制造(包括光伏和储能系统),而母公司美股CSIQ则负责能源(包括光伏电站和储能项目开发)。
这里的战略纵深,我们更多站在制造端主体来看。
天合光能在下游分布式光伏上比较突出,旗下天合富家已经宣布分拆上市。从其他巨头来看,制造业务和电站业务分别上市也是趋势,毕竟商业模式、财务模型和估值逻辑都不同。
阿特斯的储能业务则比较耀眼,已成为其第二大主业,截至2023年下半年,储能系统订单储备约43GWh,在手订单金额26亿美元(约合186.7亿元人民币)。
而隆基则重点打造氢能,并成立隆基氢能,定位绿氢装备与方案提供商,在绿氢层面与光伏行业互动,近年在电解槽等方面做了技术储备和应用,已建成产能2.5GW,位居行业第一。
由于国内市场高度内卷,海外市场成为各家巨头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成为最为肥美的市场份额,拥有更高的毛利率水平,而且市场份额的持续性更强,有助于获得资本市场的更高估值。
海外市场看起来很美,壁垒较高。
海外市场需要较强的本地化销售及交付能力、本地化融资能力、本地化售后服务、本地化员工管理等,这些全生命周期的本地化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这方面,阿特斯则比较突出,2023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达72.27%,全行业第一;在制造端,2023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在美国新建5GW高效N型电池项目,近期其美国5GW组件工厂也已投产。
光伏行业内卷不止,巨头们在战略上无不忧患,均在不同方向上不同程度进行布局,各显神通。
在光伏行业周期调整的关键时点,竞争白热化,巨头之间的较量更是“毫厘之间”,进入高阶竞争阶段,巨头之间的角逐才刚刚开始,十分期待。
原标题:光伏巨头“各奔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