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甘肃庄浪县:“十四五”利用农业设施棚顶等发展光伏农业 实现节能目的
日期:2023-12-0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wangyue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11月23日,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庄浪县“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发展节能型农业。节能降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改造农业设施,淘汰老旧农机,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热能、风能和清洁能源等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支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太阳房,利用农业设施棚顶等发展光伏农业,实现节能目的。

原文如下: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及省、市驻庄各单位:

《庄浪县“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规划》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23日

庄浪县“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规划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源泉,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保障庄浪县粮食生产、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质量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对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调,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庄浪县“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1、发展现状

1.1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迟秋早,夏炎短暂,冬寒半年,干旱少雨。≥10℃的活动积温2208.8~2903.7℃,全年日照时数达2009.6小时,年平均气温8.6℃,全年降水总量501.4毫米,无霜期167天。海拔1400~2857米。全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45.08万人,常住人口万人3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7万人,耕地面积90.8万亩,农业人均耕地2.6亩。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自然资源匮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1.2庄浪县自然资源与农村经济概况

1.2.1气候资源状况

庄浪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温暖较湿。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寒半年,夏炎数日,秋早春迟,雨热同季。春季风多雨少,冷暖无常,寒旱多;夏季温和凉爽,雨水集中,雹洪多;秋季气温渐降,阴雨多;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1.2.1.1气温

全县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少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1月平均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23.5℃(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0.4℃,极端最高气温34.9℃(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气温-8.4℃(1975年12月),最高月均气温22.9℃(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5.2℃,最大日较差23.5℃(1966年6月19日)。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0℃的持续期)年平均160天,无霜期年平均16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6小时,年总辐射为123.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56.5天(一般为3月9日至11月19日)。

1.2.1.2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8.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0.4℃,极端最高气温为34.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为-23.5℃。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垂直变化明显。东北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西南部河谷海拔低,气温较高。年均日较差11.3℃,最大日较差出现在1月份,为13.7℃,最小日较差在9月和11月,为9.9℃;在作物生长季的3~9月,月平均日较差11.7℃。活动积温多年平均值(水洛地区)为:≥0℃的积温3280.6℃,维持天数为255天;≥5℃为3112.0℃,维持天数为211天;≥10℃的活动积温为2640.4 ℃,维持天数159天;≥15℃的活动积温1794.6℃,维持天数为98天。全年>0℃积温和≥10℃活动积温相差600℃以上。其最高值出现在平均海拔1618.5米的西南部阳川盆地,该地≥0℃的积温3476℃,维持天数为259天;≥10℃的活动积温为2813℃,维持天数165天。积温最小的出现在平均海拔2384 米的东部山区郑河乡,该地≥0℃的积温2658℃,持续天数为240天;≥10℃的活动积温为2058℃,持续天数140天。

1.2.1.3无霜期

多年(1959~2020年)平均无霜期159天,最长年份183天,最短年份91天。平均初霜日在10月5日,绝对最早初霜在9月14日(1972年),绝对最晚终霜在6月2日(1980年),平均终霜日为5月11日。因地形地貌和纬度的影响,无霜期的区域差异较大。

1.2.1.4降雨量

县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季风影响较弱,大陆性较强,加之山地高原地形阻挡,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雨热同期,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更为显著。又因位于中纬度,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冬寒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全县降水较少,集中夏季,时空分布不均,县内年平均降水量501.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6.1天,最多达141天(1964年),最少为85天(1972年)。极端年最大雨量752.9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71.2毫米(1997年)。年总降水量较少。因西北部多山地,降水量空间分布也不均衡,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降下大量的地形雨;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衡,4~9月降水占全年雨量的84%,全年降水的高峰期出现在7~9月,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53%。

1.2.1.5蒸发量

庄浪县地势高,太阳辐射强烈,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平均蒸发量为1344.7毫米,是降水量的2.6倍。历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7%,平均干燥度为1.55,属半干旱气候区。蒸发的地域分布规律与降水相反,即东部降雨量大、蒸发量小,西部降雨量小、蒸发量大。

1.2.1.6光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6小时,年总辐射为123.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56.5天(一般为3月9日至11月19日)。

1.2.2地形地貌

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介于1400~2857米,最高峰为六盘山山脉的桃木山,海拔2857米。六盘山纵延于县东,唐山梁、寺咀山、柳家梁、二郎山、鞍子梁等五条余脉呈树枝状由东向西贯穿全境,东西向延伸。葫芦河及其支流庄浪河、水洛河顺依山向延伸,将全县分割成南湖、乐正、水洛南川、水洛北川四条河谷台阶地。加之地震、暴雨等新构造运动,造成了大面积山体滑坡走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新地貌形态。依据县内地形地貌形态、地表覆盖、相对高差等因素将庄浪县地形地貌划分为以下三个区:

基岩山区:基岩山区面积为4.97万公顷,占全县面积的32.03%。依据山势高低可分为中高山区和低山丘陵地区。中高山区分布在东部的六盘山山脊一带,峰峦叠障,海拔2000~2857.5米之间,相对高差400~600米。受褶断、断层等构造的控制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脊状基岩山体和交送起伏的低山谷地,并有岩石裸露。岩石多为变质岩、砂砾岩和红砂岩。受山地气候的影响,该区域林草覆盖较好,植被覆盖率达到43.8%。由于人口密度低,其原生植被保护相对较好。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县域内的东北至东南部的通化、郑河、永宁、韩店四镇,海拔1700~2100米之间,相对高差300~400米,土地剥蚀作用强烈,有大量的“V”形沟谷发育并呈树枝状分布,沟谷密度2.5千米/平方千米,坡度10~30度之间,地表侵蚀强烈。河谷区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堆积发育的一、二级阶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为9.8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27%。可分为侵蚀变质岩低山丘陵沟壑区、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掌形洼地发育的黄土丘陵区和黄土梁峁丘陵区四个亚区。本区植被覆盖率低,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低山丘陵沟壑区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边缘的海拔1400~1800米,包括南湖镇、卧龙镇、阳川镇、赵墩乡的葫芦河和庄浪河交汇的峡谷一带,沟壑平直陡立,坡度50~60度,支沟呈“V”型,沟谷密度1.47千米/平方千米。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庄浪河、水洛河两侧,包括赵墩乡、卧龙镇、柳梁镇、大庄镇、盘安镇全部山坡地及阳川、万泉、朱店、水洛、南坪、良邑、杨河、岳堡、南湖等乡镇的山坡地,海拔1700~2000米,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地表坡状起伏,梁、峁、沟及掌形、槽形谷地等微形地貌交错;坡度约在15~30度之间,“V”型沟谷纵横交错,一般沟底狭窄,沟谷密度1.2千米/平方千米;掌形洼地发育的黄土丘陵区分布在黄土梁间较平坦的掌洼地及沟谷中的台地上,以庄浪河河谷两侧居多,其面积一般为0.1~1.5公顷,宽度一般只有100~200米,两侧坡度15~30度,黄土堆积厚度20~50米,该区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植被破坏,土层遭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壤贫瘠,是庄浪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黄土梁峁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水洛河两侧,“V”型沟谷侵蚀强烈,沟道延伸较长,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河道两侧大型滑坡地貌发育明显。

河谷川台区:河谷川台区面积为0.7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主要分布在庄浪河(包括岳堡镇、南湖镇、杨河乡)、水洛河(包括通化、永宁、良邑、韩店、南坪、水洛、朱店、万泉)河谷阶地和葫芦河河谷盆地(阳川),侵蚀与堆积作用共同发生,其地貌有河床、河漫滩和一、二、三级阶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海拔1400~1700米,相对高差300米,地表较为平缓,坡降在5%~10%,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1.2.3水资源状况

庄浪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潜水和基岩地下水两种。其分布规律是,水量较多地段集中在河谷川区与河谷地段,含水层埋藏浅,一般为1~3.5米,最厚不超过5米,水量较大,开采方便。而广大黄土丘陵区,除了富水条件较好的掌形洼地储有一定数量的潜水外,其余梁峁、坡麓地段地下水均较为贫乏,水量少、埋藏深、开采有困难。地表水的92.4%流出县外,地下水开采量只有补给量的10.7%。

庄浪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03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24903.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仅为323.32万立方米。

庄浪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4立方米,单位面积耕地水资源量4131米/公顷,人均水资占有量约为全省人均水平1153立方米的1/5,比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紧张警戒线人均1700立方米,低2/3,水资源十分匮乏。在水资源的分布中,存在着南多北少、川多山少的极不平衡现象。

1.2.4植被

由于本县生态属半湿润偏旱区的草原灌丛类型,植被水平总体较差。农业区的植被,地埂为草类,梁峁为灌木,沟道为乔木。从全县来看,东部植被好于西部。2020年末实有森林面积27840公顷,林草覆盖率24.3%,其中森林覆盖率为18.2%。

东部六盘山基岩山区为典型的森林、草原植被。天然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为24.4%。乔木主要有山杨、青岗、白桦、油松、侧柏、椴树、山定子等;灌木主要有沙棘、狼牙刺、剪子刺、五堂刺等;草类主要有野蒿子、一支蒿、牡蒿、茵陈蒿、艾蒿、苣买菜、薄雪草等20多种菊科草类;冰草、白茅、白草、长毛草、芨芨草、梭草、野燕麦等10多种禾本科草类;米口袋、黄芪、野豌豆等10多种豆科草类;蕨类、地榆、车前、旋花、马齿苋、狼尾巴、鸡儿蔓、猪耳草、马连草、苍耳、猫儿眼等其它草类和药用植物共130多种。

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植被较差,成林面积小,主要是人工沙棘林和刺槐林,林草覆盖率为13.9%。主要栽植本土树种,乔木有杨树、旱柳、椿树、榆树、刺槐、楸树、国槐树等;经济树种有苹果、核桃、梨、杏树等。野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狼牙刺、酸刺、白刺、马鹿刺、紫穗槐、柠条、山毛桃、莜蒿、马连草、猪殃殃、米口袋、野草梅、野棉花、梭草、臭蓬、苜蓿、草木栖等。

河谷川区,自然植被很差,是人工林果区,林草覆盖率19.6%,主要栽植的树种有苹果,其次有梨、杏、核桃、杨、柳、榆、椿、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马连草、冰草、梭草、蒿草等。

1.2.5农业生产概况

1.2.5.1农业发展史

庄浪县境内种植粮食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谷子、小麦的种植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小麦、玉米、马铃薯粮食作物种植得到了长足发展。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635公顷,粮食总产量212918吨。

1.2.5.2农业生产概况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庄浪县内种植的粮食作物大致可分为三类十七种。

第一类是谷类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小麦、玉米,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

第二类是豆类作物,主要包括大豆(当地俗称黄豆)、蚕豆(当地俗称大豆),种植面积最广的是蚕豆,主要分布在韩店镇、永宁镇、通化镇、郑河乡等。

第三类是薯类作物,主要是马铃薯,当地俗称洋芋、土豆,是庄浪县主要粮食作物,2020年播种面积23984.14公顷,产量达到92239.2吨。

经济作物生产概况:庄浪县的经济作物在上世纪,主要种植瓜类、药材、油料、烟草、蔬菜等。进入本世纪,种植的种类以“高原夏菜”为主,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其次是油料、药材、瓜类、烟草等。2020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94.6公顷,产量4426.3吨,蔬菜种植面积5115公顷,产量15.03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是805公顷、产量4782.8吨。

1.3耕地土壤资源

庄浪县土地属甘肃省土地划分中的七大土地纲之一的陇中黄土高原土地纲。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植被。县内土壤系第四纪不同时代沉积的黄土母质为基础上发育而成。母质主要类型有马兰黄土、午成黄土、次生黄土和第三纪晚期的三趾马红土。现代土壤类型共分7个土类、7个亚类、12个土属、28个土种,主要土类是黑垆土类、黄绵土类、潮土类、新积土类和红粘土类。

1.3.1黄绵土类

黄绵土发育在马兰黄土母质上,是庄浪县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61.42%。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的梁峁、山坡、湾掌、沟台地上。该土类剖面由耕层、犁底层、底土层组成,松散绵软,不砂不粘,透水性强,耕性良好,适耕期长,但肥力较低,蒸发量高,孔隙度大。

1.3.2黑垆土类

黑垆土类发育在马兰黄土母质上,主要分布在庄浪县的河谷川台地和比较平缓的梁峁、湾掌地,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1.81%。黑垆土是庄浪县肥力较高、比较稳定、高产的旱作土壤,其剖面由覆盖层、麻土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深厚、疏松,耕性好,适耕期长,贮水保肥性好,潜在生产力大。黑麻土分为梁黑麻土、台黑麻土和川黑麻土三个土属十个土种。

(1)梁黑麻土属:主要分布在庄浪县的梁峁地上。土壤容重表层为1.20~1.26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为54.03%,通气性良好。但由于分布在梁峁上,受气候条件和温度的限制,粮食产量不高。

(2)台黑麻土属:主要分布在庄浪县(除大庄、杨河等乡镇外)台地上。

(3)川黑麻土土属:主要分布在南湖、岳堡、杨河、水洛、朱店、万泉、韩店、良邑、通化、永宁等乡(镇)的川区二级及三级阶地上。

1.3.3潮土类

潮土类发育在次生黄土母质上,全县总面积为1612.4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水洛、朱店、万泉、阳川、通化、良邑、永宁、南坪、韩店、南湖等乡镇的川区一级阶地上,该土类系河流沉积而成,一般分布在地势低平地段,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肥力低,保肥保水性差。

1.3.4新积土类

新积土类发育在次生黄土母质上,新积土是河流和山洪的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水洛、朱店、万泉、阳川、通化、良邑、永宁、南坪、韩店、南湖等乡镇的川区二级阶地和沟口地上。由于受冲、洪积物影响,剖面有明显的重叠层次,土层较深厚,表层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腐殖质,为高产土壤之一。

1.3.5红粘土类

红粘土是在第三纪红土与午城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有三个属,分布于庄浪县黄土沟谷中下部沟床两侧坡脚处和关山一带,面积为11623.7公顷,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8.23%。

(1)红土属:主要分布在庄浪县(除赵墩、岳堡、卧龙、大庄、盘安等乡镇外)的黄土沟谷中下部沟床两侧坡脚处。红土是发育在午城黄土母质上的土壤,土体简单,质地重壤,透水性差,结构不良,肥力较低。

(2)红胶土属:主要分布在赵墩、杨河、水洛、阳川、朱店、通化、永宁、郑河、韩店、南坪等乡镇的一些沟谷中下部的坡脚。主要是坡红胶土,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49%。坡红胶土是耕作土壤,土壤剖面由耕层和母质层组成。该土属块状结构,有砂姜、土质细粘、呈碱性,透水性极差,肥力低,耕性差,为不良生产土壤。

(3)红砂土属:在通化、郑河、永宁、韩店等乡镇靠近关山一带有零星分布。土体简单,呈碱性,保肥性差,肥力低。

1.3.6山地草甸土类

山地草甸土是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草原植被和灌丛草原植被下的土壤。有山地草甸土和灌丛草甸土两个属。

(1)山地草甸土属:山地草甸土属有山地草甸土一个土种,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20%。

(2)灌丛草甸土属:灌丛草甸土属有灌丛草甸土一个土种,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94%,分布在草甸草原和密灌丛混交区。

1.3.7灰褐土类

灰褐土面积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4.18%,主要分布在沿关山一带的通化、永宁、郑河、韩店等乡(镇)海拔1700~2500米灌、乔木地段,是在以青岗、山杨、白桦树等组成的灌、乔木林下形成的土壤,有两个土属。

(1)耕作石灰性灰褐土属:分布在阔叶林带,是毁林后发育起来的耕作土壤。

(2)石灰性灰褐土:在森林植被下形成的自然土壤。

1.4耕地质量等级

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自2017年起,依托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5工作成效

1.5.1全县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

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集成一批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高效适用技术模式,确保重点区域技术措施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稳升不降。截止2020年年底,全县耕地质量较2019年底提升0.01个等级。

1.5.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巩固和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治理等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0.33万公顷,治理撂荒地0.46万公顷。

1.5.3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有效加强

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治理,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1.6机遇挑战

1.6.1发展机遇

(1)法律法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和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增加了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有关条款;国务院连续作出切实加强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等重大决策部署,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党中央、国务院把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纳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改善产地环境,保护利用耕地资源,为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厚植发展潜力。

(3)优质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以省内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亟需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全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1.6.2面临挑战

(1)全县耕地质量总体不高。2020年全县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7.21等,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不高,中高坡度耕地比重过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较差,投入建设成本较高,优质耕地资源有限,无高等级耕地(一至三等地)。

(2)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总体不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刚性要求,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增加,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日益趋紧,耕地用养结合不够紧密,耕地土壤和农田生态功能退化,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还没有真正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上来。

(3)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衔接不畅、针对性不强、成效不够明显,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评价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4)监测管理能力依然薄弱。耕地质量监管人员设备不足、监测管护能力欠缺,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一些乡(镇)对耕地质量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和资金投入不到位,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2、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提升耕地质量为首要目标,分区分类综合管理,降碳减量协同增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耕地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基本原则

2.2.1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的关系,优化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协同推进,依法依规、分类分级、循序实施。

2.2.2量质并重,保护提升

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建设,推动政府落实“质量红线”要求,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2.2.3因地制宜,靶向施策

与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等相衔接,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推广适用技术模式,有序推进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

2.2.4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乡村和经营主体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格局。

2.3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耕地质量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水平明显提高,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耕地质量提升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庄浪特色的耕地质量提升道路。

(1)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持续提升,重点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

(2)继续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到2025年,全县耕地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较2019年提升不少于一个等级;实现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耕地质量提升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耕地综合效益和粮食生产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的新格局。

3、区域重点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土壤瘠薄退化、耕地碎片化、基础地力下降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建管并重、提质增效、改良培肥、生态保育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成推广“建、管、效、绿,改、培、保、养”八个方面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路径,切实抓好分区分类综合保护治理。

“建”: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完善田间灌排和生态防护工程,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管”:监测管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利用评价,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管护机制,强化长期跟踪监测,确保建设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效”: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提高肥药利用效率。

“绿”:绿色种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改”: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优化耕作制度,融合农机农艺,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潜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基础地力。

“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保”:保水保肥。在适宜区域推行深松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保肥能力。

“养”:轮作休耕。加大粮豆间套耕作、固氮肥田、绿肥种植规模,实现耕地用养结合,促进作物均衡增产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主要任务

4.1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4.1.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年均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支持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4.1.2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绿肥种植还田,改善耕层结构;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退化耕地治理与改良技术;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及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禁毁林开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机制,提高土壤肥力。

4.1.3推动绿色农田建设

在适宜区域有序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蚀。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态沟渠、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开展绿色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引进绿色高效功能性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适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4.1.4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以增加粮食总产为契机,加大旱作农业项目覆盖区域、发展旱作节水环保农业。继续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始终保持方向不变、焦点不散、力度不减,通过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有力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产业多元、农民增收多赢局面。大面积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可改变被动抗旱为依靠科技抗旱,有效地促进庄浪县玉米、马铃薯、冷凉旱作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一项干旱贫困地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短平快实用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场技术革命,已被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旱作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在全省、全国的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4.1.5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加强土地变更和用地监管,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使耕地面积稳定在90.8万亩以上;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争取和实施沃土工程和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扩大保护性耕作规模,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82万亩以上。

4.2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4.2.1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

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地下水监测,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

4.2.2持续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

加强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监测,有计划、有序次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对超标区域及时采取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等保护措施,确保土壤安全和农产品绝对安全。

4.2.3抓好农业节水清洁生产

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可溶性有机肥施用),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

4.2.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农肥和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4.2.5推行规模化经营

本县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区,地块比较窄小,“先天不足”,同时,由于分户经营在作物布局安排上各自为政,一块本来宽展的大块地,东家种小麦,西家种玉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应用。因此,必须鼓励农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推行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既使农民既享受土地带来的增值效益,又可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去外地务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3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

4.3.1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

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人、畜的粪肥、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肥含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是秸秆经过堆沤后施入土壤;另一种是在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这样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透气、透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绿肥种植:在果园行间大力提倡种植箭舌豌豆、冬油菜和盛花期翻压还田来培肥地力,增加经济总量。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着力打造“甘味”农产品,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4.3.2推行绿色种植技术模式

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前提下,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轮作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在轮作中做到两点:一是适当增加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在轮作过程中四年左右种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时豆科绿肥作物经翻压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均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二是种植耗地力作物要控制年限,豆类和瓜类作物不重茬、不迎茬,要五年以上轮作,这样有利于恢复地力、防治病害。

4.3.3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梯田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经济建设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继续按照“综合治理小流域,全面发展大农业”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再造山川秀美新庄浪。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4.4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

4.4.1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

全县共布设了12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1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08个。其中柳梁镇吊咀村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南湖镇寺门村、永宁镇秦洼村、南坪镇大庄村等11个点为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南坪镇史坪村、郑河乡卢洼村等108个为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每年在监测点取土样化验,及时掌握我县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肥力变化动态和耕地质量地力的变化。

4.4.2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报告

结合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耕地质量调查结果,编制《县域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报告》,科学分析辖区内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

4.4.3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完成耕地质量调查点的现场调查和取土化验,持续按年度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数据更新工作。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等技术标准,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对项目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开展实地取样化验,评价并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测算粮食产能。做好退化耕地、补充耕地、受破坏(污染)耕地等质量专项监测评价工作。

5、重点工程

5.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从全国看,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左右,节地节水节肥效果明显,许多农田实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通过土地整合、综合治理、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以及增施有机肥、建设排灌沟渠、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统一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区域品牌创造良好条件。

5.2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紧盯农业资源重点领域,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1)发展节地型农业。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提升耕地质量;推广间作套种模式,引导农户利用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差”和“空间差”,粮经间作,确保高产稳产;发展立体化农业,建设农田林网,利用园地、林地散养家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发展节水型农业。选育抗旱品种,完善基础性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推进农业水循环利用;推广集雨补灌技术,由传统灌溉的“浇地”变为智能灌溉的“浇作物”,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发展节能型农业。节能降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改造农业设施,淘汰老旧农机,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热能、风能和清洁能源等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支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太阳房,利用农业设施棚顶等发展光伏农业,实现节能目的。

5.3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工程

依托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改造提升等项目,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强工程建设与农艺农机技术的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一批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生态保育等绿色高效技术模式与先进适用装备,持续开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通过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耕深松等措施,保持或提高耕地地力。

秸秆还田:减少土层结构破坏,维持良好的土体团粒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抗旱能力,防止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水、肥、气、菌(微生物)的涵养能力,增强土壤活性,进一步夯实土壤肥力基础,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粮食高产和安全。

有机肥:施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机肥或堆沤有机肥,消纳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依托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等项目,对在粮食作物上施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机肥或堆沤有机肥的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进行综合补贴,退化耕地区域施用功能型有机肥+微生物菌剂。通过项目实施,确保粮食作物平均增产5%以上。

(1)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根据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将当地最肥沃的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视为该地土壤有机质的最高含量,确定有机肥用量的上限。

(2)确定有机肥施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下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和秸秆还田量,采用同效当量法,确定商品有机肥用量。

5.4退化耕地治理修复工程

开展退化耕地治理,通过采取不同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治理退化耕地;在耕地土壤pH值大于8.5或土壤板结区,推广施用有机硅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与秸秆腐熟还田、增施有机肥及种植绿肥等综合地力培肥措施。通过项目实施,土壤pH值稳定在8左右,土壤理化性状逐步改善,团粒结构明显,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5.5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在粮食、果品和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5.6良种良法配套工程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形成主导品种、接班品种、后备品种三个层次分明的良种培育和引进机制。以国家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加快种子产业建设,提升马铃薯品种选育和脱毒快繁技术水平,以抗病、抗旱、优质为目标,选育更新换代品种,充分利用关山地区海拔高、传毒昆虫少的自然优势,建立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针对本县气候特殊性,切实加强冬小麦的育种工作,3-5年推出一个换代品种。玉米生产方面,加强推广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筛选工作。继续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年推广面积70万亩以上。

5.7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工程

抓好庄浪县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完善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一是着手编制新一轮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规划。按照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国土“三调”成果和土壤“三普”样点布设方案,完善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加强庄浪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二是抓好耕地质量监测日常工作。三是完善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点信息上图入库,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利用培训,提升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跟踪监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区域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耕地生产障碍因素与设施损毁情况,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增设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农田生产条件、土壤墒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农田设施维护等情况开展专项监测,持续跟踪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到2025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耕地质量专项监测体系。

6、环境影响分析

6.1环境现状分析

全县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地势起伏不大,光、热、水、电等资源丰富,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潜力较大,现有阻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不畅,现有工程老化失修,农民保护和利用耕地意识不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6.2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6.2.1不利影响

包括工程施工期间主要有土方开挖、弃土弃渣、运输噪音、扬尘等方面的影响;农田道路、田坎等设施建设期,畜禽粪污堆沤不到位、腐熟不完全,转运处置期间,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6.2.2有利影响

《规划》涉及农田土地平整,配套建设水电路、堆肥等必要基础设施,大量使用商品有机肥和功能型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等内容,主要目标是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模式要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规划》实施可改变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系数和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实现全县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为全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造条件,从而使全县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本《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是暂时性的,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使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在项目实施以后,可使环境逐渐趋于整洁美化,资源利用率更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6.3应对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提出如下主要防治措施:

(1)针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在前期工作中,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实施计划;在建设过程中,保证环境保护投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2)严格控制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在工程周围的居民区,距离较近的会受影响,应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噪声机械的使用管理,尽量避免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间作业,尽可能使用低噪音设备,并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确保居民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3)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切实加强耕地、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与修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综合管理,采取源头控制与末端控制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各种环境,修复各种生态。

(4)积极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利用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保障耕地、环境和农作物安全。

7、保障措施

7.1加强组织领导

提升耕地质量,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服务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能职责。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要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主动对接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明确工作分工,协同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对全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配合市级耕地质量保护部门做好项目管理,从严开展监督。

7.2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县统筹安排、组织协调、贯彻落实、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加快形成县乡沟通顺畅、衔接紧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局面。进一步理清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责任,探索形成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的实施方式,构建多层级、多部门、多主体共同抓好耕地质量提升的工作推进机制。

7.3强化政策扶持

(1)加强资金保障。根据《规划》和相关建设标准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争取把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健全耕地质量提升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耕地质量提升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构建群众监督参与机制,提高建设质量。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相关政策宣传引导,激发相关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等项目的积极性。

(3)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重点配强县级工作力量,明确乡(镇)级工作责任和人员,加快形成与当地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专业化队伍。

(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分区分类总结提炼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产和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5)加强建后管护。完善耕地质量提升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县、乡、村及相关县直部门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耕地质量建后管护资金,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加强专业管护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管护水平。

7.4严格监督考评

将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等考核事项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范围,建立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全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任务落实,对任务目标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分析和定期评估,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综合运用实地评估、明察暗访、遥感监测等方式,加强对耕地提升质量、管护利用等全过程的监测监管,切实提升建设成效。各乡(镇)要将耕地质量提升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结合实际确定重点内容,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耕地质量提升新路径。

7.5加大宣传引导

总结全县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典型案例、技术集成模式等经验做法。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耕地质量提升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力度。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工作调研和督促指导,积极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客观全面地展示工作成效,增强社会公众认知,营造合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原标题:庄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庄浪县“十四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规划的通知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庄浪县人民政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