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初冬,行走在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光伏园区,只见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岗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闻名遐迩的黄沙地,如今,却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牧羊的光伏治沙典型样板。
根据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州沙化土地面积361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沙化土地总面积(123554平方公里)的3%,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3%,是青海省沙化面积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生态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区域。
近年来,海南州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塔拉滩占地345平方公里并网装机1038万千瓦的光伏园区,积极开展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及板下草原修复,累计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2.78万公顷,建成园区防风林带134公里416.67公顷。
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州沙化土地减少1.49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同时,依托光伏园区植被恢复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的光伏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养殖产业发展。根据草地监测数据,按照规划园区内草场70%可利用率测算,年产草量可达11.8万吨,能满足养殖近8万羊单位饲草需求,按每年出栏55%计算,可增收6000万元。目前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000余只,此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带动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降低了光伏企业秋冬季割草成本和防火隐患。
截至目前,通过“光伏+生态+产业”发展新业态,海南州实现了光伏与生态环保、农牧生产、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高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生态高效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海南经验”和“海南样板”。
原标题:海南:以光伏治沙筑牢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