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封面报道 | 光伏大变局
日期:2023-11-22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wangxin_yjm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本次封面报道由三篇文章组成:

市场之变:下行周期来临

技术之变:再现十字路口

记者手记:穿越周期迷雾

市场之变:下行周期来临

在产能扩张、价格下跌和企业融资热情消退之时,光伏产业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下行周期。

文 | 本刊记者 武魏楠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宣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集中式光伏618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6714万千瓦。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9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2.25亿千瓦。

根据中国光伏协会7月的预测,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在120~140GW之间。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达成这一目标已成定局。

但与欣欣向荣的光伏装机相比,光伏中上游的市场却并不阳光。进入10月,整个光伏市场的低迷和对过剩的担忧开始不断加剧,并通过愈演愈烈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产业链各个环节价格大幅下跌、光伏企业的IPO逐步终止、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不断加强问询、光伏股价的跌跌不休、企业融资热情的消退……表面繁荣的光伏市场暗流涌动。

价格下跌难止10月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一则公告让整个市场哗然。公告指出,本周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多晶硅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但具体成交价格存在分歧,且几乎没有新签订单。因此多晶硅价格发布暂停一周。今年上半年,硅料价格持续下跌。从7月开始,价格出现短暂的回弹。但进入10月之后,硅料价格又开始进入下跌趋势。

显然,在当前的局面下,不公布硅料价格的唯一原因就是下跌过猛导致没有什么成交。硅料价格看起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2021-2022年,光伏硅料价格迎来一波疯狂涨势,一度抵达30万元/吨的高点。而10月18日,也就是暂停报价之前的一轮报价周期中,N型硅料成交价在9万-9.6万元/吨,成交均价为9.31万元/吨,环比持平。单晶致密料成交价在7.6万-8.3万元/吨,成交均价为8.01万元/吨,环比持平。


从趋势上看,硅料价格跌破8万元/吨几乎已成定局。而硅料价格的大跌自然会带动整个产业链价格的下跌。硅业分会称,目前硅片价格已下调至2.4-2.5元/片,达到了绝大多数硅片企业的盈亏平衡点,部分厂家已面临亏损。

终端组件价格的情况更突出。10月18日,中国华电集团2023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采招标项目开标,采购总容量约8.59GW,共分为六个标段。其中,标段六P型组件框架标段共吸引32家企业参与投标,投标价格最高价1.187元/瓦,最低投标价格创下新低,首次跌破1元/瓦,来到0.993元/瓦。华电的招标数据并非孤例。10月30日,国家能源集团2023年度光伏组件集采开标。此次集采总容量共10GW,分为8个标段,其中标段1-4为P型组件,标段4-8为N型组件,共11家组件企业参与了此次投标。

而在标段1-4,都有同一家企业报出了低于1元/W的价格,最低0.945元/W。从投标信息来看,虽然企业的投标价格没有普遍低于1元/W,但无论是P型还是N型,价格都已经无限接近于1元/W。2023年的组件价格跌幅也是惊人的。从年初的1.8元/W,到如今的1元/W,组件价格几乎砍去了一半。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离不开“产能过剩”4个字。

过剩狂潮

扩产,无疑是今年光伏行业的一个主旋律。

光伏行业目前正处在P型和N型技术更新换代的转折点。因此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二线厂商,都在积极扩充产能,生怕落后于人。


产能扩张的规模有多大?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今年5月的SNEC大会上感慨,光伏行业用18年建成了约380GW的产能,而最近18个月就新建设了超过380GW的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3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几乎每个环节的产能均超过了1000GW。9月,S&PGlobal首席分析师胡丹预计,全球年度新增光伏装机最高可达40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可达170GW。

中国光伏的产能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全球需求,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是面对产能过剩的既成事实和产业链价格的全线下跌,放弃产能扩张并没有成为企业的一致选择。恰恰相反,企业依然一头扎进了扩产的行列当中。

“这种产能急剧扩张的局面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光伏行业新入局者较多,另一方面,头部企业之间竞争也确实在日渐加剧。”有券商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在扩产浪潮中,企业都不想被别人甩开差距。再加上所有人都在积极储备更高效的下一代电池产品,所以才会出现越是过剩,扩产越积极的情况。”在《能源》杂志的走访中,很多光伏行业内人士都表示,本轮产能过剩可能会让光伏企业逐渐分化。

“产能过剩的起点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行业火爆,引来了新入局的企业。”有业内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但是新企业在产能建设进度、工艺、成本控制、渠道、资金实力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是有差距的。”

不仅仅是新进入光伏行业的玩家们要遭遇门槛,即便是传统光伏企业,也要面临挑战。

在扩产的浪潮中,也不乏一些二三线企业纷纷扩张产能,不过大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一线企业的地位比较稳固,二线企业很难对头部企业产生冲击,甚至可能会面临淘汰危机。

“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在行业利润下降时有更丰富的应对经验和资金实力渡过难关。现在的产能过剩或者内卷,对于一线、头部或者排名靠前的企业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反而可能是二线企业压力会非常)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说。但即便是有应对产能过剩的相对优势,一线企业也不得不被卷入已经发生的价格战中。在上述国家能源集团的招标中,已经有一线头部企业报出了低价。有一线组件企业市场相关人士告诉《能源》杂志,组件价格的下跌趋势很激进,企业很难保持定力。

“从终端产品来看,无论是龙头还是二三线企业,品质上没有根本性差别。在同质化竞争程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低价竞争几乎是唯一的答案。”

战略布局

10月31日,隆基绿能举行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该公司总裁李振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坦白表示今年出现两个策略失误:一是在年初硅料发生波动性的快速下降时,隆基采取了硅片跟随硅料价格变动的定价原则,对当时硅片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伤害;到二季度,友商以低价订单抢占市场的时候,隆基没有跟进,影响了组件销售和四季度交付。

从李振国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今年光伏行业几个重大的转折点。首先就是年初硅料价格的暴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硅料价格暴跌引发了全行业的降价,对于今年光伏装机的创纪录增长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对于产业链环节中的企业来说,急剧的价格波动显然不符合稳健发展的策略。

另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今年年中,当产能过剩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各大组件企业纷纷开启了低价抢订单的策略。随着产业链价格的不断走低,组件的低价也一路向下,最终出现了现在低于1元/W的情况。

随着第四季度最终的订单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从目前的交付走势不难判断,各家企业对于出货量的目标显然是不满意的。不会是所有人都像李振国一样坦承今年的出货量目标可以无法完成,因为“隆基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不会亏钱做生意。”

为什么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报出超低价格呢?努力去完成全年的出货量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头部企业中,没有几家不是上市公司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完成既定目标、扩大市占率,有时候甚至比提高利润率重要的多。更不要说那些正在准备冲击IPO的企业了。

所有的企业都会遵循这一套逻辑吗?至少隆基没有这么选择。

显然,主动提出出货量可能不及目标的隆基已经决定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低价抢市场行为了。从反面来说,隆基这样肯定会丢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今年也有可能会失去组件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说,隆基放弃的订单都是亏损订单。在隆基的眼中,这类订单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放弃了亏损的订单,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现金流。

无差别的低价竞争,最终都会演变成为依赖外部融资的金钱游戏。而当内卷到了一定程度,谁胜谁负都是难以预料的结局。对于光伏行业来说,除了规模,技术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杠杆。

这又回到了光伏行业当下的技术变革与替代。隆基选择押注BC,就选择了把决赛时间放到未来。而当下的TOPCon产能大战,或许真的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能源》杂志新媒体中心宋永兴、谭钧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技术之变:再现十字路口

面对高负债、重资产的光伏行业,押注任何一种新技术路线,都无异于一场豪赌。哪种技术路线代表着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范珊珊

光伏产业的核心逻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增效。如今P型电池技术已接近极限效率24%,继续提升难度极大,中国光伏产业又一次走在了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

2022年被认为是N型电池技术商业化元年,N型电池技术的极限效率为28%,相比P型电池技术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次技术迭代拥有多种技术路线选择,例如TOPCon、HJT、XBC,甚至还有钙钛矿技术。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多一种风险,毕竟选错路线的后果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承受的。当然新技术路线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机会,也是许多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在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是否能旗帜鲜明坚定一种电池技术路线也是对企业巨大的考验。从技术路线的选择来看,随着光伏效率进一步提升,技术进入深水区,工艺越来越复杂,精密度越来越高,对材料、工艺、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未来在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判断和执行,或许已经成为头部组件公司之间竞争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在2022年以前,许多光伏企业对于技术路线仍然讳莫如深,表示并不押注。而随着全产业链价格不断走低,头部企业在下一代技术路线的布局逐渐明晰,新一轮电池技术迭代正在提速。

多元的技术根据基底硅片的不同,晶硅光伏电池可分为P型和N型。P型电池使用磷扩散工艺,主要代表为早期的铝背场(BSF)电池和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2015年之前,BSF电池占据90%市场,2016年PERC电池开始发力,到2020年PERC电池占比超过85%。

P型有着电池工艺比较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是效率提升也面临着瓶颈。伴随着产业链上游产能的大规模释放,特别是硅料价格从年初高点245元/KG,跌到目前的60-70元/KG,由上游降价带动的下游P型组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据中金证券报告,P型PERC电池技术已经实现23.3%-23.5%的电池转换效率、0.15元/瓦左右的电池非硅成本,已基本达到其量产性能极限。

而N型电池则是使用硼扩散工艺,与P型电池相比具有转换率高、双面率高、寿命更长等优点。

过剩的产能以及为追求更高的溢价,推动了光伏技术的转型,但过去留下的P型电池产能应如何处理或者转型也是各大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转型伊始,率先获得企业关注的是TOPCon和HJT电池。TOPCon是指技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JT是指薄膜电池技术和晶硅电池技术结合的一种电池,也称异质结电池。

TOPCon电池是对原有的PERC电池的升级,可由PERC产线升级而来,成本低于HJT;而HJT电池,则是一种采用HIT结构的硅太阳能电池,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核心竞争力,且工艺步骤仅需4步,稳定性高,效率高于TOPCon,但需要从头重建产线,门槛更高。

而在TOPCon与HJT发展落地的同时,光伏行业企业并没有暂停除技术路线以外的其他探索,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不断革新,各企业加快研发脚步,新的电池改良方法不断涌现。BC电池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对外称,在未来5-6年,BC类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将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

BC(Backcontact)电池以N型为衬底,是一种能够提高光伏电池效率和性能的太阳能电池的平台型技术,即可与多种技术路线叠加形成HBC、PBC、HPBC、TBC、ABC电池。BC类电池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SunPower公司就提出叉指式BC结构,取名为IBC,并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产业化。然而,之前包括IBC在内的BC电池技术发展缓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BC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量产难度大。

与传统的晶硅光伏电池不同的是,BC电池的电极全部位于电池的反面,正面没有金属电极遮挡,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带来更大的有效发电面积,大大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对于BC类电池技术的选择,隆基绿能确信该技术未来的持续提效空间远比其他技术路线更大。

无论选择了哪种技术路线,光伏N型化大幕已经拉开。此前,BSF电池占据光伏市场主流的位置十多年,PERC电池从2016年产业化量产到2021年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用了5年的时间。回顾上一代技术的更迭,彼时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路线是多晶硅,协鑫集团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在硅料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但隆基作为后来者,选择了转化效率更高、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更大的单晶硅路线,并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PERC技术路线,一举成为行业龙头。而这一次,伴随着大规模的新进产能,技术替代时间正在缩短。

谁将胜出?

光伏是个高负债重资产的领域,押注多条技术路线对于投资者来说几乎不太可能。新技术出现时,先行者们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无异于一场豪赌。而在这场豪赌中,在此次技术更迭的新路口,光伏企业们的选择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以晶科能源为首的TOPCon阵营和以隆基绿能为首的BC阵营。

和晶科坚定看好TOPCon是未来3-5年的技术主流一样,众多一线厂商纷纷投资建设TOPCon电池生产线,以期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起,TOPCon产能大幅增加,产业化进展迅速,一线厂商产能布局领先,晶澳科技56GW、天合光能30GW、晶科能源21GW等TOPCon量产线均计划于2023年落地,预计2023年年底国内TOPCon电池产能将上升至400GW。

此外,对于TOPCon的投资还在不断加码。晶科提前享受到了TOPCon带来的红利,在近期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晶科取得不错的业绩,核心原因是晶科一直押宝TOPCon。在晶科能源前三季度52.2GW的组件出货中,N型组件出货量为29.8GW,占比57%。晶科能源预计,在手订单饱满的背景下,四季度组件出货量有望达23GW,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70-75GW的组件出货目标,N型产能占比将提升至75%。


晶科此前公告显示,将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从上游到下游,包含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产能,含流动资金需要总投资560亿元。这将是全球首个包含硅片、电池、组件的“超级一体化”太阳能工厂,也将是行业最大的N型一体化生产基地。

“行业扩产大多选择TOPCon的原因,在于TOPCon的成本目前最具有优势,产品性价比最高,而其他新电池路线成本不具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不过我们认为其他路线如HJT降本路线也依旧清晰,未来成本也将逐步降低。头部企业对于各种电池路线均有研发储备,若出现量产更具性价比的电池路线有能力快速切换。”一券商人士分析道。

不同于大部分头部企业,隆基绿能则坚定以BC电池作为公司主要路线。2018年,隆基绿能就开始研究HPBC。目前,隆基绿能HPBC电池的标准版量产效率突破25%。HPBC电池技术通过电池内部结构工艺调整,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光线吸收和光电转换能力,有效增加组件输出功率。2023年上半年,隆基绿能HPBC投入量产,到2023年底,隆基绿能扩产的30GWHPBC产能将全面达产。

从隆基自身来看,隆基有多年的BC电池技术储备,在去年发布HPBC的电池后也具有了很多量产经验,和其他巨头相比,自身在BC电池领域就投入了更多精力,占有更多优势。而TOPCon领域近年来隆基动作不多,与其他头部企业相比并没有更多优势。选择BC电池也更利于隆基发挥自身优势。

“从行业角度来看,隆基认为TOPCon在明年大规模产能落地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过剩现象,对于PERC电池的溢价和盈利优势将越来越小,而隆基认为BC电池的转换效率更高,性价比更突出,持续降本后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具优势,从而选择了这条路线。”上述券商人士对记者称。

在国内,目前除了隆基和爱旭之外,还有很多光伏企业都在布局BC类电池的相关环节。但从产能规模来看,未来1-2年内行业主流仍是TOPCon电池,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5年间,电池技术由单一PERC走向TOPCon、HJT、XBC等多条技术路线百花齐放,TOPCon、HJT、XBC等高效新型产品高功率带来高溢价,市场中N型电池的选择就会更多,哪个路线会胜出,还是要看哪个路线具有最高的性价比。最终谁将胜出,终由市场决定。

记者手记:穿越周期迷雾

每一次过剩产能的出清周期,都是伴随着大量的新进产能的破产和烂尾。企业该如何穿越周期迷雾?

文 | 本刊记者 范珊珊

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远超预期,乐观估计可能会达到190-200GW。行业的火爆带动了产业链条各环节技术进步,而价格进一步走低的背后,是行业内一场自上而下的“内卷”,行业新一轮洗牌已经来临。

回溯过去20年的历史,光伏行业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周期性行业,我们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与洗牌。每次行业洗牌,不光一大批二三线厂商纷纷倒闭,甚至那些行业的头牌企业诸如尚德、赛维、英利等也走下了神坛。

这一轮光伏周期与上一轮有着明显不同,新一轮周期不存在需求的急剧下滑。在全球能源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光伏产业成为近几年最为火热的赛道。市场旺盛的需求,对于所有的光伏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而正是这样的火热才吸引了更多的入局者,带来了产能的疯狂扩张,产能过剩局面已然形成,中标价格不断走低,甚至突破了成本底线。

在近期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到光伏行业的淘汰赛已经开始,龙头企业的利润会受到一定影响,二三线企业的利润会更大幅度下降,有的企业会逐步减产、停产,甚至被直接淘汰出局。

用一位资深的光伏行业人士的话说,光伏行业这一二十年以来,每一次过剩产能的出清周期,都是伴随着大量的新进产能的破产和烂尾,对于企业而言,前提是能活下来。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活下来并非易事。尚德、赛维、英利等企业之败,很大一个原因,是在激烈的产能扩张推动下,采取了激进的财务策略。而在梳理头部企业的财报中,笔者发现,即使是目前的头部企业,也存在普遍的负载率偏高、现金流不充裕的情况。


当下,行业普遍追求的一体化的产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对于扩张中的光伏企业们,找到稳定的融资渠道和有效的策略,把控好投资节奏,资产负债率维持在一个健康的范围,方能在接下来的淘汰赛中跨越周期。

光伏行业对企业融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研发能力也是企业能否长久的根本。对于光伏行业来说过剩似乎是常态,过剩本身就是驱动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过往十余年,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以上。而现在,新的技术迭代开启,未来两三年,光伏将步入“N型”技术迭代的红利期。

在愈来愈卷的周期来临后,更多企业应该专注于技术革新,选择一条更高效的新技术路线,否则就将被淘汰或被边缘化。也就是说,谁能抓住技术迭代的红利期的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周期的“王者”。

晶科能源李仙德数月前在官微发布的《把硬仗的氛围感拉满》一文中特别提到:“一体化避免不了容错率低挑战,技术路线和工艺制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动辄上百亿投资的结果以及市场机会错失的难以回头。所以一体化下的冷暖自知,我们相视一笑,感同身受。但是,TOPCon一体化规模和效率,一定是下一战的竞争底气,而一体化成本是下一战的竞争底线。”也就是说,拥有先进、差异化光伏电池技术的企业终将通过一体化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实力,才有底气在未来成功穿越周期的迷雾。 

原标题:封面报道 | 光伏大变局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能源杂志官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