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巨头正走向世界,而西方企业想要阻挡恐怕为时已晚,即便采取各种重要的保护措施,也可能会在竞争中遇到困难,甚至败下阵来。
其实,无论公众对国内锂电池行业了解多少,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新能源产业又是美国方面的“重点关照对象”。
就此次《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美媒之所以“大呼不妙”,老秦认为无非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战场,中国在与有着百年汽车基业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博弈中,正逐渐达成一场新旧更替的“攻守异势”。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西方的汽车制造业,才得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自2021年大幅度超越韩国以后,中国已于2022年赶超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汽车出口量一度超过排名第一的日本。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到2023年底,中国将彻底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试乘比亚迪
单就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全球纯电+插混车型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
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例超过六成。
在燃油车时代,世界汽车强国大量向中国出口。如今,中国却从“被国际化”转向真正的“国际化”,凭借电动汽车加速开拓全球市场,实现“反向输出”的弯道超车。
作为目前世界上电动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出口国,庞大的市场与迅速崛起的产业正是推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根基。
第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市场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已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
上半年,锂电池凭借强劲的出口动能,跻身拉动全国外贸增长的“新三样”,与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图表:2023年1-9月 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
来源:SNE Research
而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分别为全球最大的两家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2023年1-9月,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6.8%与15.8%。
装机量前十名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总计达到62.9%。
图表: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在中国以外)市场份额
来源:SNE Research
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电池市场,宁德时代也与LG新能源以28.1%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一。
就增速来看,2023年1-9月,LG新能源(在中国以外市场的)销售额较2022年同期增长不足50%,宁德时代的海外销售额却增长了104.9%,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近7个百分点。
在本土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海外业务的出色表现,使得头部电池厂商将之视为建立全球市场优势的“不二法门”,欧洲、北美市场更是电池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对美国而言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了。
怎么办?只有堵。
第三,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尽管西方有关国家对中企不断采取各类限制措施,但国内电池制造商在绕过这些障碍的同时,漂洋出海的力度只增不减。
去年8月,美国发布《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规定获得补贴的电动汽车必须使用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的电池,而采购来自包括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外国敏感实体”(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电池组件和原材料的汽车则被禁止获得税收抵免。
欧盟一边,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中企的应对思路也很简单——出海建厂。
高盛称,中国企业已宣布在电池和材料领域的海外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在欧洲。
德国总理朔尔茨参观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展台
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封锁“逼”出了出海建厂潮。
《华尔街日报》则颇为痛心地表示:“事实可能会证明,西方保护本土市场的努力太少、也太迟了。”
其中,仅斥巨资在美国建厂的企业就有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四大电池巨头。
匈牙利作为中国锂电企业“出海”欧洲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则已相继迎来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恩杰股份等一众企业投资。
“中国电池企业参与海外竞争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中国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已准备好绕过这些障碍。对美国、尤其对欧洲来说,这有利有弊。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电池技术可能会渗透到欧洲供应商那里,帮助建立一个当地的产业生态系统。但从短期来看,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或欧洲未来的“宁德时代”将难有很强的吸引力。”
简言之,“为时已晚”。
原标题:美国媒体为何宣称“要阻挡中国电池巨头也许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