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光伏主材环节企业正在价格上厮杀,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无一幸免。从三季度报来看,主材环节企业净利润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仅有钧达股份等在TNC电池上占据优势的企业依然保持着较好的盈利增速。
业内人士分析,光伏产业链进入了利润重新分配的阶段,原属硅料的利润正逐流而下,但由于组件环节的企业内卷,利润或在电站端聚拢。
从装机数据来看的确如此。2023年,我国1-9月光伏装机量为128.94GW,同比增长145%,创下历史新高。
成倍增长的数据背后,是逆变器企业的腾飞。以常年占据光伏逆变器榜首的上市公司阳光电源为例,2022年,阳光电源营业收入高达402.5亿元,净利润高达35.93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则分别达到了464.15亿元和72.23亿元,远超上年同期。
然而,锦绣数据之下,暗礁频现。光伏逆变器主战场欧洲传来库存高累的消息,在市场的悲观情绪中,企业第三季度业绩遇冷。
欧洲库存迷局
2009年,逆变器行业依然由海外企业主导。彼时,全球最大逆变器企业SMA、KACO等企业正在觥筹交错声中,庆祝已经到手的全球60%市场份额。
在当时,逆变器正处在高利润阶段,头部企业毛利率近50%,国内企业跃跃欲试,但也只能凭借物美价廉的竞争策略获取少部分市场。
2013年,我国光伏市场全面崛起,蛰伏多年的本土光伏逆变器企业在技术开始发力,细分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国内逆变器企业将进口品牌挤出国内市场。而曾经独霸一方的德企SMA,逆变器出货量在2010年达到7.75GW最高点,此后出货量一直处于下滑阶段,2022年,SMA出货量已跌出前五位。
2015年,国内逆变器企业大步迈向世界市场,华为和阳光电源开始霸榜世界市场份额前两位。
在长达十几年的竞争中,欧洲,一直是我国逆变器企业的主战场。今年1-7月中国出口逆变器总额47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欧洲金额为295亿元,占中国出口逆变器总额的62%。
然而,欧洲市场却传来了坏消息,挪威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发布了一份报告提到欧洲组件库存高企。
该机构高级供应链分析师Marius Mordal Bakke表示,“欧洲在2023年前8个月进口了大约78GW的光伏组件,已经大幅地超过了今年安装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虽然目前无法获得8月以后的进口光伏组件的数据,但截至8月,欧洲积压的光伏组件将增加到约80GW。除非我们看到欧洲的发货量大幅放缓,否则到今年年底,这个数字可能会超过100GW。”
“由于欧洲光伏组件的库存水平已经很高,主要是住宅光伏系统与工业和商业光伏系统,大部分进口的光伏组件可能用于建设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项目。欧洲从今年3月至8月进口的光伏组件每月约为10GW,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不可避免地最终进入欧洲光伏组件经销商的仓库。”
对库存问题,业内也有不同见解。集邦咨询认为,80GW库存在测算逻辑上存在漏洞,与欧洲当下实际库存情况不符。
集邦咨询的质疑点落在了直流侧光伏装机量的未统计数据,和装机未并网数据不准确两点。
其一是官方披露的数据统计覆盖面较窄。集邦咨询认为,官方统计数据由于并未强制统计小型分布式(如屋顶光伏、阳台光伏)或离网光伏系统,导致结果不准确。
其二是部分国家的官方统计数据口径为并网数据(AC),而不是装机数据(DC)。集邦咨询认为根据项目平均容配比(光伏电站中组件标称功率与逆变器额定输出功率的比例)数据1.25-1.3,再根据DC=容配比*AC计算出的结果,实际装机数据要高于官方披露的25-30%。
同时,也有消息称欧洲库存始终维持在高位,经销商随时根据库存调整策略,叠加11月至12月的欧美消费高峰,第四季度库存情况会有所改善。
但无论争议如何,第三季度我国逆变器的出口欧洲的数据的确受到了影响。
第三季度业绩下滑
从出口数据来看,逆变器并没有能力脱离光伏的过剩主题,为我们讲述一个童话故事。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我国,中国累计出口的逆变器总额高达69.2亿美元,同比大增71.4%。
但自7月开始,逆变器出口额已经出现了下滑现象,当月出口量389.82万台,同比下降18.8%,环比下降21.4%,出口金额维持在7.6亿美元。
下跌趋势在8月、9月进一步延续,出口量分别回升和下降到402万台和391万台,出口金额分别跌至6.9亿美元和6.5亿美元。
在这一潮流中,逆变器企业披露了第三季度报告。专注逆变器行业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利润大幅下滑现象,其中昱能科技净利润收缩高达62.76%,锦浪科技净利润同比降幅也接近60%。另外,固德威净利润同比降幅较低但也达到31.04%,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正增长,净利润下跌的逆变器企业。
相比较之下,阳光电源和上能电器仍然保持着业绩上涨态势,净利润实现了翻倍增长。
从第三季度业绩来看,光伏的逆变器企业似乎也出现了分化。这其中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光伏逆变器分为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和微型逆变器三种,一般来说前者对应集中式电站,而后两者则对应分布式电站等规模较小的应用场景。除了微型逆变器由于需求不足,尚未步入放量阶段,我国供应商不多,主要处于研发阶段外,其余两种均有大规模应用。
目前全球市场上按容量计算的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约占60%左右,占据绝对上风,集中式逆变器约占35%,因此逆变器企业在组串式方向几乎都有布局。
阳光电源产品广度最大,包括户用、组串式和集中式三大类。其中,华为、锦浪均主攻组串式,固德威主攻组串式的同时还拥有低功率集中式产品,上能电气产品则主要覆盖大功率组串式、集中式和集散式。
国联证券分析指出,户用逆变器中,华为和阳光的产品覆盖度甚至领先于专攻组串市场的锦浪和固德威,集中式逆变器阳光的产品功率范围领先行业。
分化也有非技术方面的原因。
尽管逆变器起着连接光伏矩阵和电网的作用,但一线企业之间并不存在很深的技术壁垒。东方证券曾经总结技术壁垒主要在产品生态,功率范围、成本控制三方面,但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技术、品牌和服务才是选择逆变器的关键因素。
因为,逆变器使用寿命只有十年,而光伏电站运营寿命却长达25年,无论是从维护还是更换角度考虑,逆变器买卖都不是一锤买卖。而阳光电源、华为等头部企业恰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逆变器环节一直有着市场份额集中现象。
近年来,逆变器一直处于高热度,光伏、储能装机需求暴涨带动了行业的热情。据中泰证券测算,至2025年,全球逆变器总需求将达743GW,对应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17亿元。
火热前景下,逆变器环节的企业分化现象越发严重。2021年,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出仅华为、阳光电源就瓜分了全球44%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头部,而且这一比重还在持续上升。同为逆变器头部的锦浪科技和固德威则仅仅占有6.7%和5.3%的市场份额,只能位列第二梯队。
但即便是头部的第二梯队日子也并不好过。2022年,固德威由于股价一度超过阳光电源而深陷财务造假和业绩下滑漩涡,2022年半年报显示,固德威净利润5462.00万元,同比下降64.32%。
头部也很卷的原因在于逆变器市场价每瓦不到0.2元。
从我国光伏系统成本来看,逆变器成本仅占3%-5%左右,而且在2022年,我国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为已经低至4.13 元/W左右。并且,这个数字仍然在持续降低,预计今年年底,该项费用会降低到3.79 元/W;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也会降低至3.42元/W。
未来竞争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逆变器厂商为了提高长期竞争力,正在提高研发投入。上能电器甚至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翻倍增长,而阳光电源仅上半年研发投入就达到了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
条条大路通罗马。近年来,逆变器企业还把目光瞄向了储能业务。
对逆变器玩家来说,跨界储能几乎不存在技术性难题,光储一体化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在今年的逆变器厂商动态中,频现扩产储能的痕迹。比如固德威在2月的25亿定增计划,除了20GW并网逆变器项目,还包括2.7GWH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20GW并网、储能逆变器及1.8GWH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5月,上能电器发布25.5亿元定增预案,计划建设年产2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10GW储能变流器、10GWh储能系统集成等项目。
另外,面对欧洲市场的需求疲软,为了优化竞争环境,继续攫取利润,开拓美国市场成为近日的热点话题。
然而美国市场并不是无人到访的新大陆。要想把逆变器出口美国,需要美标认证,而获取该认证或需要半年时间,而且美国市场有强敌环伺,当前在美活跃厂商主要有迈格瑞能、硕日、Oxford、西门子等,而我国目前只有少量企业推进认证进程。
原标题:光伏逆变器:库存倒灌,全面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