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的光伏,难得出现了一些有些振奋人心的消息。近期,跌了一年多的光伏,被隆基的一个重磅宣言激起了一些涟漪。隆基绿能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钟宝申公开表示:“隆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接下来的5年-6年,BC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接下来隆基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
作为光伏行业的龙头,隆基绿能对BC类电池的押注引起的市场不小的轰动,光伏中特别是BC电池概念股也出现了一波强势的反弹。如果从历史看,光伏行情的每一轮大行情都离不开两个因素,政策和技术,其中政策主导了需求端的变化,而技术则带来供给侧的迭代,每一轮的政策周期和技术周期,也都带来了新旧龙头的交替和行业的起伏。
那么,BC类电池到底是什么,跌幅已经超过50%的光伏又能否在新技术的带领下走出一波新的行情?又该如何看待光伏未来的投资机会?过时的P型电池,撑不起新一轮行情
所谓BC电池,并非单指某一种电池,而是一类电池的总称,是一种生产光伏电池的技术,被称之为背接触电池技术。听起来很学术且拗口,但其实并不复杂。
光伏电池的本质是利用光生伏特的效应,在太阳能的照射下,粒子发生移动产生电流,再利用导线将这些产能的电流汇集进行输电。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技术进步的路径就是沿着光能转化为电能效率提升演进,无论是硅料中单晶硅和多晶硅的路线之争,还是目前P型电池向N型电池的研究,甚至包括对未来钙钛矿技术的研发等,其核心都在于追求产业端转化效率的提升。在一般的光伏电池技术上,在光伏电池板正面能够看到各种横竖交错的银白色线条,这种线条正是利用银浆焊接在电池板上的导线,称之为“栅线”,其作用就是用来将产生的电流汇集,并进行导流。
既然是在正面,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栅线一定会影响光照的效应,造成一定的发电效率损失。BC背接触电池通过将传统的正面交错的栅线移到背面,减少阳光遮挡,尽可能多地利用入射光,这种BC电池则既有效率高的特点,又看起来美观。
从这种描述能够很简单的看出来,相比于过去硅料单晶、多晶的路线选择,以及P型和N型电池的变革,BC类电池既不是材料的变化,也不是其它化学材料的变革,而是一种制作工艺的改进,也正为此,BC电池能够和当下的各种主流电池技术融合,例如和PERC、TOPcon等技术结合的HPBC、HBC、TBC等多术路线,目前来看,经典的IBC电池有美国SunPower一马当先,隆基的HPBC,以及爱旭的全背接触ABC等。
对于当前的光伏电池市场来说,PERC技术在经过的几年的产业化后,成功平价上网,也正因为此,带动产生了光伏“平价元年”后的光伏行情。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PERC电池目前产业化的转化效率已经达到了23.5%,接近理论上24.5%的上限,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经基本没有,因此业内一致认为光伏电池技术迭代的时刻已经来临,不一致的则是各家巨头对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当下技术成熟且能够实现转化效率提升的技术主要有几种,一是PERC+技术,二是TOPCon技术,三是HJT技术,也叫异质结技术。这三种技术按照技术成熟度来排序是逐渐下降,但在光伏电池转化效率上限上则是逐渐提升的,而在产业化层面,三种技术路线投资的成本也是逐渐上升的。出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考虑,目前市场主流玩家均选择了TOPCon作为下一代的新技术,包括晶科、晶澳、天合第光伏巨头均已经有较大的TOPCon产能落地。相应的,传统的PERC技术正在逐渐被市场淘汰,产能占比逐渐下降。
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现象,在PERC技术尚未退出市场,新技术尚未落定的情况下,资本对PERC技术的抛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落后产能显然是会被替代的,这一点在任何制造业都是如此。但同时,多种新技术都在竞逐中,在格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技术的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对于押注BC技术路线的隆基来说,隆基的85GW产能(截止2022年末)中,有近60%的产能为PERC电池,隆基的困境在于,如果选择TOPCon技术,那现在布局已经落后于晶澳、天合等一众厂商。所以押注BC电池路线,既可能是对未来前景的看好,也同样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对光伏技术未来路线的押注,实际上也是市场之争。
历史大底,未来行情可期
如果从需求端来看,光伏电池在实现“平价上网”后,已经一定程度上对政策脱敏,进入了市场化竞争的阶段。年初至今,光伏的装机量好光伏企业的企业都不断地超出市场的预期。以国家能源局数据来看,1-7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9716万千瓦,同比增长158%,约占全部新增电源装机的56.44%,其中7月新增18.7GW,同增174%,环增9%。当前,光伏累计发电装机仅次于火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光伏快速发展带动投资效果明显,1-7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013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太阳能发电1612亿元,同比增长108.7%。仅从国内需求看,从1-7月,国内装机量持续性的超预期增长。
但问题在于,与超市场预期的需求相比,光伏供给端的增长是以倍计的。作为一个技术成熟且未来前景无限的产业,任何的企业都很难放过光伏这样一个机会。这不仅驱使行业内原有参与者不断地扩产扩产再扩产,也吸引了一大批各类跨界企业的参与,养殖、家电、化工、地产、服装等各类企业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几个主材环节不断布局。
进入到2023年,在资本、跨界企业、行业龙头、地方政府的合力之下,市场预期到2023年年底,光伏供给端的产能将达到太瓦级别,即1000GW,同比2022年底的产能,将会实现翻倍的增长。而相比之下,2023年全球的组件消耗量也就在400GW-450GW区间,仅相当于年底组件产能的一半左右。
所以说,供求的失衡是导致光伏不断下跌的最重要原因。但同样需求注意的是,这种供过于求的失衡同样存在极大的结构性问题,也就是说,其中代表现有技术水平的P型电池占比更高,而代表未来技术趋势的N型电池产能却略有不足。P型电池片和N型电池片的价格也经常是背离的走势。
市场对P型电池和N型电池的估值,其实给予了不同的定价。而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无论无论哪种技术最终占据主流,可以断定的是光伏电池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并相对于其它发电方式有更大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光伏下游的装机需求。因此短期内光伏虽然表现确实惨淡,但中长期也并不悲观。从估值来看,光伏极低的估值给了光伏板块较高的安全边际。考虑到众多的利空和供给侧的悲观预期都已经基本反映到了股价的走势中,光伏指数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以及很有限。
另一方面,从机构对光伏的持仓来看,持仓环比显著下降。截至2023年上半年,SW光伏设备板块基金持股在总流通A股的比例为7.5%;在所有基金持仓中,SW光伏设备的占比为3.2%,环比2023年Q1下降2.9pct,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具有较强的安全边际
技术迭代带来的市场出清是痛苦的,从需求增长――行业提价――企业扩产――价格暴跌――低端/落后产能出清――供求平衡这样的环节来看,光伏仍然有待市场出清后,才能形成新一轮的平衡,所以即便当前光伏已经下跌超50%,仍然不能断定光伏的行情已经来到了最低点,但毫无疑问的是,光伏当前处于底部区域,在完成新一轮的市场平衡后,新技术将为光伏带来更强的竞争力,也将迎来新的上涨周期。
原标题:光伏,或将迎来新的上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