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持续增长、新产能高歌猛进,n型技术的风刮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猛烈,带动行业跑步进入n型时代。
在这样一个新旧产品更迭的阶段,领先的光伏企业将会有何种机遇,作什么选择,有哪些预判?
日前,在TÜV莱茵举办的2023“质胜中国光储盛典”之媒体沙龙上,宝馨科技集团董事、副总裁张中良、晶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臧鹏飞、正泰新能首席技术官徐伟智、江苏省(亿晶)光伏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安全长、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经理冯轶洲,就光伏高效电池技术升级、竞争格局以及全球化市场等话题,分享了各自公司的探索、实践和心得体会。
淘汰的是旧技术,良性竞争实现自我升级
伴随上百GW级的n型产能扩张,光伏行业高效电池、组件新旧技术产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更迭。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光伏行业技术快速升级迭代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产品同质化苗头,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在这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中,光伏企业该如何保有竞争力?又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面对这个问题,正泰新能首席技术官徐伟智表示:“主要看两点,一是经验,二是速度。经验体现在对技术路线的精准选择以及产能投入的配比上,而速度则是研发和量产的速度,更早投入,更精准地成立团队。比如正泰新能到2023年底的整体TOPCon电池产能布局达43GW,占全部产能的81%,我们的理念是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在徐伟智看来,企业的可靠性、整合能力及品牌竞争力,都不可小觑。只有尽早识别新技术带来的新组件在电池、质量等方面的隐患,才能提早去排除诸多不确定性;而整合能力则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如何协同自身的产能、研发投入的节奏等;此外,还有组件品牌的竞争力,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给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江苏省(亿晶)光伏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安全长则表示:“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同质化会对行业和企业不利,造成一定伤害;另一方面,同质化也会给行业和企业增加压力和动力,促进企业开发降本增效技术,从而使整个行业降本节奏加快。”
安全长说道,在光伏行业,大家对不同n型技术路线进行投资,实则是对n型技术大方向的认可。就当前而言,TOPCon是整个行业认可度最高的光伏技术。从技术层面看,随着TOPCon产能快速增加甚至过剩时,市场首先淘汰的是旧的PERC技术和旧产能,之后才是TOPCon内部竞争的加剧,期间伴随着HJT等其他新技术的动态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升级的过程,此过程势必伴随组件单瓦成本下降和电站LCOE下降。
从更广的视野来看,相对于其它可再生能源,当光伏的竞争力足够强时,其在能源战略中的种子选手地位和概率才会更高,这些也可视为同质化竞争有利的一面。
那么,如何应对同质化和产能过剩呢?
宝馨科技集团董事、副总裁张中良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经验、沉淀、积累,要找到自己目标市场的目标客户,向客户提供一个真正差异化的场景服务,让客户满意。
如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从用户购买商品升级到购买体验,未来的技术路线应该是多种技术共存,如TOPCon、HJT甚至BC,都有存在的道理,都有生存的空间。
“但如果企业一直在追热点、追TOPCon或者是异质结、叠层等,变来变去没有战略定位,会很容易迷失自己,需要保持清醒,找准自己的定位。”张中良说。
作为行业内TOPCon技术领先的公司,晶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臧鹏飞也表示同质化有两面性,当前行业虽然宣布了很多TOPCon产能,会有同质化隐忧,但在这一阶段,对晶科来说,是一种好的趋势。
据了解,晶科最开始推动TOPCon技术时,走过了向客户普及新技术、拓荒的整个过程,先行者有先行者的孤独,当众人一起认可并推动这个技术时,又能体会到“众人拾材火焰高”的欣慰。
走过这一阶段,到TOPCon产能大量释放面临真正的同质化时,臧鹏飞认为,差异化将成为一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性能、研发速度,是否具备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这几个方面,而差异化,就要实现特定市场推出特定产品,哪怕不是特定的产品,也要能把这个产品代入到一套方案当中去,实现客户对特定场景的需求。
最后,如果同质化不可避免,企业就要把产能、自身竞争力做好,至少让自己生存得更加持久。
而从第三方角度,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经理冯轶洲认为,行业过剩的产能,将进一步压缩行业里代工订单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对组件头部企业加强其产品的质量控制,将产生积极意义。
对于行业里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之前企业迫于产能瓶颈的压力,无法停线检查。但现在产能变得充分,即便再出现这类问题,企业也有更加充裕的应对措施。
逆全球化早晚会被打破
当前,不管是半导体、光伏还是其他行业,都在走向全球化发展,但由于一些海外政策、地缘政治等问题,很多行业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本土化制造呼声渐高。
对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占比超过60%,如何更好地适应国际舞台,成为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主要还是协同,在当地创造就业,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一方。”徐伟智说,光伏的本质是成本导向,当产品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各方面都比较有优势的时候,市场肯定会需要。他还提醒,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有自己的专利。尤其是国际市场,欧美市场对先进光伏电池技术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利保护。
从长期来看,徐伟智认为,光伏等清洁能源,包括全球减碳目标,这些是全球化生态,逆全球化迟早会被打破,只是在短期内会比较痛苦。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自身,以应对全球挑战、贸易壁垒。
对于这个问题,安全长表示,关税壁垒和贸易措施是光伏逆全球化的隐形翅膀,而海外国家的需求则是逆全球化的动力,从此逻辑层面而言,光伏逆全球化现象在特定的时间段是有其必然性的。
然而,“牵一发动全身”。以组件制造为例,海外组件制造不仅需要先进的组件流水线,还需要近距离的原辅材料企业和组件设备企业,否则原料的供应和设备的维护成本将降低组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另外,不同国家关于员工的劳动规定,也对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有不同影响。基于此,安全长认为,光伏产业的制造主干仍将维持在中国,而有一些企业在国外发展是有其合理性的。
要应对这种逆全球化,张中良认为一定要有“利他”和“分享”的经营理念或价值观。他表示:“以光伏产业为例,如果所有的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从中国出口,企业总是去赚别人的市场,但并没有为当地贡献就业、税收或其它效益,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产生抵触、封闭也是必然的。”
另外,张中良表示,有很多光伏企业只顾着自己壮大,不给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很难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如果没有其它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那这个产业就会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说到逆全球化和本土化,在臧鹏飞的理解中,当前全球市场对本土化提出的需求或者强制措施基本体现在“不在当地生产的就不能供应”。事实上,国际贸易壁垒、关税贯穿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周期,不少国家,比如美国、印度、土耳其等都设置了不同的限制举措。
面对不同的市场,晶科也经历了摸索到应对的过程。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市场足够大,本土需求旺盛,对于组件价格,即便从东南亚进口贵一点,消费者也能接受,对组件制造厂来说,这些因素能够支撑其在海外建厂,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供应链体系来供应这一市场。但对于市场规模小的国家,本土化制造则很难持续运转,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冯轶洲则表示,TÜV莱茵作为第三方机构,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跟中国企业是共赢的关系。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协助国内企业打通全球多个地区的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帮助他们的产品进入全球各个市场。从短期来看,现在的逆全球化确实是保护了当地的企业,让一些企业得以生存,但对这些国家本身的能源结构以及价格都非常不利。尤其是当前整个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迭代,都是在中国完成,很多迭代过程很快,一些国家未必能适应这个速度。
产品质量的根,是用心设计和制造
随着新兴市场不断增加,光伏企业越来越需要与更多国家的用户做生意,同时接受更多样化的环境地形考验,如何有效控制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客户要求,也是光伏企业们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徐伟智认为,从设计上看,组件产品的材料、用怎样的电池片等,都要做好工艺和制造上的风险管控及预判,因为光伏组件都是大批量制造,生产中的管控很重要,不能只靠第三方或者是客户的监督,而是要站在各个角度管控质量,更要加大力度管控风险。
此外,还要结合真实的应用场景,在全球各地的典型气候环境去做新产品或下一代产品的实证,这样产生的结果才最真实恰当。
“我们正泰集团电站运维同事反馈的数据,包括发电量、设备故障率等都非常真实,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底是组件、逆变器,还是支架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借鉴避免。这是我们自己内部的很重要的反馈,然后这个反馈形成闭环,当我们在设计下一代产品或者配合不同环境需求的时候,会更加注意生产适合的产品。所以经验很重要,产品的设计很重要。”徐伟智解释说。
在安全长看来,对于包括光伏在内的所有制造业而言,产品是企业的绝对核心。而产品质量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在其设计阶段。“2006年,我们就建立了自己的光伏实验室,始终从产品使用场景、使用寿命角度出发,秉承‘工艺可产,成本可控,性能可靠’的‘三可’原则的产品设计核心理念。在为亿晶光电成为百年企业这一目标奋斗的同时,充分考虑公司组件产品圆满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
在真正的户外环境下,要求是极高的。臧鹏飞举例说,在中东地区,组件测试对外宣称的最高工作温度是85度,但在中东的项目上,夏天温度接近80度,组件放置在户外真的接近极限85度。如果只是达到标准级别肯定是不够的,标准本身只是行业的门槛级要求,客户乃至企业自身,都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晶科经常与TÜV莱茵等第三方机构一起,到世界各地不同环境进行实证,了解当地环境、客户以及新的领域的一些要求。
对此,张中良认为,质量和服务,是企业立足的资本。即便是在光伏行业同质化、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企业,还是可以根据第三方机构分享的数据,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提升品质、提升技术含量及竞争力。而不是靠一些虚假宣传去忽悠客户、忽悠消费者,最后受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自己,还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冯轶洲看来,不同技术路线组件发电量的优劣,通过前几年户外实证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组件产品,包括其材料,在全生命周期的耐候性和可靠性,则是全行业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产品能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还要结合实证数据。在这一方面,TÜV莱茵提出了很多实验室的测试方法,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断给企业提供支持,共同促进行业标准的发展。
“对于一些新的应用场景,如BIPV、海上光伏、高压光伏、高容抗组件功率测试、高效电池片精准测量等,我们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制定了相关的TÜV莱茵2PfG标准。我们期待与行业相关机构和光伏企业进行充分交流,给光伏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的解决方案。”
原标题:新技术竞争、逆全球化侵袭!光伏业开启新一轮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