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芯片、消费电子产品代工和IC设计出名的台企,在新能源领域也低调布局相关业务。
9月13日,台塑集团的子公司台塑新智能宣布,将投资2.2亿元布局固态电池相关业务,该项目的研发由台塑和明志大学共同负责,准备四年后推出相关产品。
据悉,台塑早在15年前就有涉足磷酸铁锂电池相关业务,并且涵盖范围还不少,上游的正极材料、铜箔、电解液等领域均有布局,而且台塑在今年对此板块颇为重视,近期还入股了台湾省一家储能系统厂商储盈科技,投资3亿元买到了该公司十分之一的股权。
台塑在台湾省内布局的储能项目也不少,从去年开始频繁接触相关公司,并着手准备在彰化、云林、南投、台南、嘉义等地建设相关储能项目。
台塑电池梦
台塑集团作为台湾省最大规模财团之一,涉足领域极多,该集团锂电池业务实行双轨战略,成立的第一家公司为长庚国际能源,由台塑王氏家族成员王贵云担任掌门人。长庚国际能源在台塑新智能成立之前也是台湾省内唯一一家锂电池全产业链整合厂商。
长庚国际能源董事长王贵云是台塑创始人王永庆之女,HTC创始人王雪红的姐姐,个人经商履历丰富,带领长庚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十余年。王贵云去年表示,长庚国际能源的新产品搭载了台塑下辖企业南亚的诸多新材料技术,安全系数较高,并计划电芯领域投重金在桃园建立工厂,未来该厂的产能将达到5GWh的规模。
尽管相比大陆锂电池项目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但作为台湾省内垂直整合锂电池的“独苗”,只有一个长庚国际能源还远远不能让省内实现新能源产业变革,于是台塑双轨战略的第二家企业台塑新智能登上了舞台。
台塑新智能由王永庆另一女儿王瑞瑜担任董事长,第二家企业有较高的起点,并且有雄厚的资本力量加持,成立后即准备在彰化地区建立电芯厂。该厂一期计划2.1GWh,将于明年完工;二期计划扩展到5GWh。
老董事长王永庆在生前就已经很有远见的意识到,世界上的化石能源早晚有一天会枯竭,新能源将会主导世界,成为下一个经济爆发点。业内人士也指出,未来锂电池业务或成为台湾省除了芯片以外第二大经济支柱。
除了台塑以外,富士康也盯上了新能源这块肥肉。
二者入局路线不同,富士康最早着手于为车企提供零部件。直到2014年才开始涉足电池领域。电池这方面富士康的首个的合作厂商是北汽,二者一起研发动力电池,还向下游延伸直至整车制造。
并且,两家企业在2021年有合作之势,2021年5月末鸿海刘扬伟曾经就此问题前往台塑进行交流。
但二者的发力都是在2022年,这一年双方的各种入股以及项目建设信息都明显变多。不过从深度来说富士康稍微晚了一些,但富士康的内卷实力全球有目共睹,谁能成为台企新能源的翘楚需要时间验证。
技术路线多样化
目前台塑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刚开始研发在短期内不会形成系统的套路,况且目前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多线多种多样,台塑是自己开辟出新路线还是采用其中一种尚不明朗。
固态电池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电解液从目前的液态或半固态变为完全的固体,所以改变电解质就成为了解决固态电池问题的关键。
目前来看行业内有以下几种技术路线: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
氧化物电解质多为国内企业进行研发,氧化物电解质路线目前大多数卡在了半固态领域,因为全固态的氧化物会导致电离子传输缓慢,并且该难题迟迟得不到攻破。
硫化物电解质多为日韩企业采用,硫化物虽然导电的效果非常不错,但是制造工艺相当复杂且流程长,成本较高,目前不适用于商业化。
聚合物电解质多为欧美企业所研发,聚合物导电性更差,并且能量密度不如现在的锂电池。
可以看出现在三种技术各有优缺点,欧洲在固态电池领域研发较早但还是没有什么成果,日韩企业确实能造出优秀产品但无奈成本太高,中国企业卡在固态和半固态之间动弹不得,所以量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押注者较多
尽管研发路线十分困难,但明确制造固态电池的厂商还真不少。
固态电池的入局者主要有主流电池企业和车企,而且今年车企宣布入局者尤其多。
年初的时候,位于意大利的极致公司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日产也制定了相关计划,准备在2028年前量产;丰田对外表示最早将于2027年见到其产品;宝马则更加激进,2025年就要看见成果;上汽集团也表示向清陶能源再投放27亿元布局固态电池技术。
各大车企的豪言壮志不断,但固态电池的研发过程之艰辛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二三十年。所以行业内对这些车企的目标能否得到实现表示怀疑,因为只要上述三大技术一天实现不了突破,固态电池就一天不会得到商业化。
此外,亿纬锂能、瑞泰新材、万象一二三等都宣布自己的固态电池领域有新的进展,不过相关产品只有简单信息没有详细的参数,说明其投入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
况且,固态电池的普及,将会对锂电池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说生产电解液以及隔膜的厂商会不会因此转型,以及新的电解质技术厂商会不会对行业以及资本市场产生冲击,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小编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之路还较为漫长,尽管设想美好,但技术问题只能通过日积月累进行突破,如何能在目前已知三种技术路线中寻找出最优解,以及会不会有新的技术路线形成,对目前各大电池企业以及车企的研发团队是极大挑战。
原标题:又一企业进军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