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西部)氢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全球能源转型与储能、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展望”的演讲。
他提出几个重要判断:
1、现在,国内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已经在快速下降。到去年降到3000块钱/KW,今年已经降到2500元/KW右。未来,还会持续下降。到2025年有望降到1000元/KW,到2030年会到500元/KW。到那时,氢燃料电池,就可以跟传统内燃机展开竞争了。
2、到2030年,可能会催生100GW级别的电解市场,也就是1亿kW的电解市场。电解装备有可能成为继光伏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这三个新能源产品之后的第四大出口产品。
3、氢储能是除了氢动力和氢原料,用于化工和钢铁之外的最大用途,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主要支撑的支柱。
4、储氢是氢能相比电池最大的优势。1公斤氢是33度电,这些电如果用电池储,3.3万元。1公斤氢如果用一个10兆帕的高压容器储,最多就百来十块钱。储氢贵是车上,车下储氢跟电池储电比,要便宜几个数量级。
燃料电池降本快,7年后只要500元/KW
第一部分,说一下燃料电池的商业化。
去年中国氢能汽车的销量是3000多辆。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销售最多的地方是陕西,陕汽控股今年上半年卖了400多辆燃料电池的卡车,应该说在全国排名第一。
另外,车型也在全方位扩展。原先主要是客车,现在各种卡车都有。现在汽车燃料电池发动机企业非常多,市场占有率也在增长。去年,亿华通排在第一位,市占率超过20%。今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现在因为市场还不成熟,所以年年都有新变化。
我介绍一下清华和亿华通燃料电池体系的研发过程,是中国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燃料电池车开始,先是做系统,最开始做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控制。在20年前,我们的发动机都是外购的,后来我们开始研发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是外购的。再然后,电堆自己研发,膜电极是外购的。现在,我们的膜电极也是国产的,基础材料是外购的。
所以,经过20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氢燃料电池的全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发动机的系列,从30kW到240kW,零部件国产率是100%。这个也作为清华大学的产业化成果,得到总书记的检阅。
我们也是科技冬奥的一个牵头团队。科技冬奥是全球最大的氢能交通的一次示范。有12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进行商业示范,是全球最大的。也正是在去年冬天,清华大学牵头亿华通是主要的燃料电池供应商。
现在,我们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已经在快速下降。到去年降到3000块钱/KW,今年已经降到2500元/KW右。未来,还会持续下降。我估计,到2025年会降到1000元/KW,到2030年会到500元/KW。到那时,氢燃料电池,就可以跟传统内燃机展开竞争了。
下一步的目标,我们除了降本之外,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效率。
现在,燃料电池电堆额定效率是60%,现在也有搞氢内燃机的,现在都是电动的,大概40%多的,加上发电机一般在35%~40%之间,所以燃料电池效力要进一步提升到60%。60%,代表着我们的氢耗会大幅下降,也就是减少成本,因为耗氢是要成本的。这个当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寿命的延长方面,现在的寿命还在20000小时左右。下一步,到2025年希望能做到25000小时,到2030年我们希望达到30000小时至35000小时,在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研发。
另外,应用场景也要不断扩大。现在主要是车,下一步氢能发电的场景也会非常大。另外,我们也会用作水下和空中特种作业用途,当然这个量不大。
现在主要应用在重卡。另外,我们认为发电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绿氢设备,将成“出口新三样”外第四增长极
第二部分,关于绿氢制备电解。
电解也是一个新的行业。中国绿氢产业,现在已经真正发展起来的,就是制氢。我们这个产业目前还在全球的地位很不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市场。
我们认为,未来到2030年,可能会催生100GW级别的电解市场,也就是1亿kW的电解市场。这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我们中国的电解在全球来说,具有成本优势。将来,也有可能成为继光伏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这三个新能源产品之后的第四大出口产品。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市场。
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很大,所以我们团队也介入了电解制氢。
我们有三种技术: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子交换膜电解、碱性电解,这三个技术我们都有研发,也都有公司在进行产业化开发。但是我们现在认为,目前最具潜力、最现实、成本最低、寿命最长、最有中国优势的还是碱性电解。比如,我们现在订货量(大规模)100GW以上的,都是碱性电解。其他虽然在试用,但还有很多问题(成本、寿命等),我们认为这是最有优势的。
所以,当前针对大规模产业化的制氢,主要是碱性电解。目前,国内碱性制氢缺乏体系和标准。现在还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制氧技术,这个就是国内以中船集团718所为代表的企业。
因为这个行业以前没有需求,所以就那么一两家企业。现在大家一拥而上出现很多家,但技术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这个技术已经过时,已经需要急剧的技术提升和变革。
现在,碱性电解水制氢有很多问题,包括电极的衰减、镀层的脱落、隔膜的磨损和密封的失效等等。而且,效率衰减也比较大,维修很不方便,要拉回厂家进行维修等等。
针对这些,我们首先是做一些基础研究。现在碱性电解水在额定工况电耗比较高,也就是额定效率不高。目前50%多的效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隔膜和催化剂。
通过两个改进,可以把额定效率提升到75%以上(低热值),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额定的电流可以达到10000安培,现在都是在5000安培以下,这是目前的问题。为此,我们在隔膜和催化剂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因为隔膜是核心关键,阻抗大小、效率高低核心是隔膜。
关于催化剂,我们不希望用太多的贵金属催化剂,因为用贵金属催化剂会造成成本上升,资源也是问题。碱性电解水最好的地方,是可以不用或者非常少的贵金属,这是我们团队研发之后有企业在产业化的新型电解槽技术,跟国内其他电解槽都是不一样的。国内现在是圆的,我们是方的,这样流程更加均匀、效率更高。
而且,我们是插片式的,可以随时取掉,维修也很方便,同时我们也做了数字化云平台和相应的控制算法,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我们可以在现场更换,不需要拉回企业,12小时就可以检修完毕。另外我们的最低电耗,每立方米会低于四度电,这是最低电耗不是额定电耗。
下一步,我们认为影响碱性电解槽最关键的还是隔膜,而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代隔膜。接下来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银离子膜,一个是离子溶剂膜。我们更看好离子溶剂膜,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碱性电解水路线还有很大的技术研发潜力。
破解储氢难题,成为产业链关键
三部分,介绍绿氢的储运和加注问题。
前面讲了一是发电,二是制氢,还有一块很复杂的是制-储-运-加的中间过程。储,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有气态、液态、固态,最近比较火的是固态储氢。固态又有很多种,而液态比方说液氢、甲醇、甲酸、甲苯。我们这里也有很多,比如有机储氢等等,这些我们都做过研究,也都做过跟踪。
关键还是在于成本,就是平准化储氢成本,也就是全生命周期总投入和储氢循环的总量来算成本,这些都可以算出来。固态储氢,目前还是自研阶段,成本还没有办法计算。到目前为止,储氢技术很多,但并没有我们期待的、颠覆性的理想储氢技术。
当然技术创新我们值得鼓励、值得示范、值得对比,现在从三个角度来看,固态、气态、液态,总体来看,如果用气态,目前的成本最低还是高压容器,未来最低的是制氢容器盐穴(大规模、百万吨级)。
液氢,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低成本的,固态目前还没有。液态目前最好的是氨,因为氨的储氢量很大,一个立方米可以储120公斤氢。液氢液化也就是50公斤,但是氨储氢比它要高1倍,重量可以达到17、18公斤。我们的氢瓶现在都是4%、5%,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储运,将来都是氨。而且氨的基础设施是齐备的。所以从目前看,承压溶剂氨是最好的。这是关于存储。
我们还有车载存储。车上的存储目前都是35MP氢瓶,大家选的都是这个。这个仍然是主流技术,中期看不太可能突破。下一步是提高压力,目前70兆帕氢瓶还非常贵,储1公斤氢需要6000元~7000元块钱,太贵了。我们必须要材料国产化,关键是高强度碳纤维。所以,车上肯定还是这条路径。这条路径还有很大的改进潜力。
从氢能运输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原料氢11块钱,用拖车如果是20兆帕,100公里也要10块钱。我们在加氢站自己的费用又要10块钱,所以原料加10块钱,到最终加到车上,还是30块钱,所以目前的储运压力必须提高。
如果提高到50兆帕,单车运氢可接近1吨。所以,等这个提升以后,运输成本会大幅下降。目前短距离还是这个方式。当然,如果想取代这个,难度还是蛮大的。这就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到28块钱,用50兆帕(500个大气压)可以到28块钱,同样是11块钱的原料成本。
如果我们长距离1000公里输出,现在量比较小的时候,输电更加划算。因为超高压输电,1000公里的成本8分钱/度电,还是有优势的。长距离、大规模输氢将来肯定是管道,这个毫无疑问。以上是运输。
如果我们大范围看,国际的船运大规模现在都是氨或者甲醇。如果我们要出口,肯定是氨和甲醇。如果我们是长距离在国内运输,将来肯定是管道。所以,现在内蒙古也准备建设区域管道。像我们陕西榆林这种有大规模制氢、储氢的基地,将来肯定要向全国供氢,就由现在的供应煤,变成将来供应氢。这个规模应该是百万吨甚至千万吨量级。因为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大概差不多1亿吨以上绿氢。这就是我们氢的运输。
氢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支撑
第四部分,说一下氢系统的集成和氢储能。
刚才都说是各个单向技术,我们最后需要把所有的技术集成起来变成系统。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氢能大系统集成的技术挑战就是产业链、多环节、多元化。我们从可再生能源到最后的应用,包括化工,我们煤化工很多,大量需要氢的。如果氢加入进去,我们就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去降低煤的用量,成本上也可以降低的。
另外,氢动力发电,交通这些都是,我们这儿(陕西榆林)都有。我们的化工大规模,我们的电力也是大规模,我们也可以用氨发电,我们的煤电厂也可以把氢放进去掺烧。
另外,我们的氢交通这儿有大量的10万辆重卡,我们这儿的场景很好。我们的风光也很好,中间有电网、制氢、转化、储存、运输、管储,每一个环节都是多元化的。
但是,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跟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完全不一样。动力电池只要把电池做好了,都是这个东西,电池到处用,都是同一个电池。储能现在都是电池,95%都是电池,跟车上用的电池基本上是一样的。
但是,氢不一样,氢的环节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怎么选?我们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的解决方案。那我们的出路就是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国情决定路线,场景定义产品。所以,我们都要做专门的方案。
下面说几个基层的关键问题,比如说现在一个电解槽每小时1500方,最大也就2000方。但是,我们现在大的制氢公司往往都要50个、100个电解槽(1000方),这100个怎么集成,全世界都没干过。
那么,这里头我们有控制问题、安全问题、化工问题等一堆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因为没有先例。比如说现在做仿真平台,多槽混联,有实验的、有构型方面、还有控制运行策略的,碱性电解槽的动态特性不太好,一个槽不太好,100个槽在一块儿就好了,因为可以多槽进行控制,可以解决动态问题。
另外,氢安全。
做氢能产业,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全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冬奥会的火炬,这个火炬是氢能的火炬,安全装置就是我的团队提供的。这就是我们安全的一次尝试。冬奥会上我们有多少个呢?有11个制氢基地,1200辆车,30多个加氢站,还有200辆运氢车在路上跑,所以当时我们压力非常大。为了氢安全我们下了非常大的力气,因为要万无一失。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我们为此也开发了整个监控系统,总的来看我们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第二个关键技术。
第三个就是氢储能。所谓氢储能就是光伏风电在气候很好的时候,电产生多了,电网受不了的时候制成氢储存起来,当电网电不够的时候,我们再发电发回去,形成动力循环。
其实跟我们的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储能是很像的。相比之下,氢储能会是今后的主流储能方式,因为它储能的规模周期都是压缩空气和抽水蓄能无法相比的,因为我们的抽水蓄能受限于扩容量,氢可以储百万吨、千万吨都没有问题。榆林我们认为有千万吨储氢的潜力,电是不可能的,电池就更不行了,储一万度电都不得了,但这是储几千万度电。另外周期可以储一年,储多久都没有事,放电周期可以很长。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东部搞氢储能,比方分布式氢储能,就是用燃料电池发电,集中式氢储能还是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因为功率太大是百万千瓦级的,就像我们这边的发电厂。所以氢储能是除了氢动力和氢原料,用于化工和钢铁之外的最大用途,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主要支撑的支柱。
比方说氢储能,就是把氢能全链条集成,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这是最复杂的。首先我们全链条无污染,另外我们的瓶颈就在制氢系统的成本,发电的成本,比如分布式和燃料电池发电成本,锅炉掺烧是集中式,如果本身的转化效率低,比方百分之三四十,但如果把废热利用起来,80%几是可以的,做到90%都可以,这比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的转化效率都要高。
对于发电的选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我们有燃料电池、氢燃气能机,也有掺烧的锅炉。现在日本主要搞掺氨的锅炉。因为日本自己没有氢,都是从海上运来的。运来的时候,就是氨,所以继续用氨。我们如果在这儿搞,就没有必要变成氨了。你能直接用,为什么要变呢?我们现在一般主张在国内的风电光伏基地旁边有很多调峰煤电厂,完全可以用掺氢燃烧的方式发电。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煤电厂有12亿千瓦,主体的能源现在60%多的发电,都是煤发电。未来要降到10%以内,怎么解决?不是把这些电厂拆掉,而是把燃料改变,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现在煤电厂都在搞灵活型改造,到低负荷的时候,煤燃烧是不稳定的。通过掺氢,因为氢的燃料特性非常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在做这个,正在做一个示范。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计算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在风光多的时候制成氢,图中红色的锅炉还是没发电,我们掺进去20%氢,二氧化碳降低40%。我知道现在我们的煤电基地都有一个碳排放强度的问题,这是很好的。
而且,我们能量形成了季节性转移。高的时候,我们在储氢,低的时候我们在放氢,季节性转移,也非常好。因为国际上有一个共识,未来10%的可再生能源要通过长时储能解决,主体就要氢储能。10%是多少呢?到2060年,中国需要1.5万亿度电的长时储能。我们中国现在是8、9万亿度,2060年大概是17万度电。我们为了制氢,制1亿吨氢,还要2、3万亿度电,这中间1.5万亿的长时储能,这就是长时储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我们算过电化学储能最大规模也就是200亿度电,靠什么主体呢?电动汽车。因为电动汽车车上就可以储200亿度电,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估计在未来煤发电慢慢减少,绿氢掺氢会上来。
总 结
最后,我作一个总结。
首先,中国氢能源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燃料电池产业链已经建立,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在快速下降,这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整车,燃料电池汽车的问题是储氢系统还很贵。我们储氢系统,如果你要跑500公里,就得装至少60公斤氢。60公斤氢35兆帕的,也得三四十万。反倒是燃料电池成本降的很快,储氢降的偏慢,这是制约我们的问题。
现在另外一个特点,我们从氢能交通逐步发展到氢燃料、氢化工、氢冶金、氢发电、氢储能,这是个好形式。氢能交通是氢能的先导,不是主体。氢能交通也就占整个氢能20%,80%应用都是其他方面。
另外,我们制氢将成为中国氢能的优势的一个子行业。我们现在正在跟壳牌、BP、道达尔都在合作,准备把中国的制氢装备弄到欧洲市场,很有竞争力的。
另外,储运仍然是薄弱环节,现状不理想,但是有很多选择。但实际上,储氢是氢能相比电池最大的优势。所以,它不理想,但又是最大优势,这怎么讲呢?我们储1度电至少1000块钱,因为我们电池已经很便宜了,但是现在的储能还是1000块钱一个千瓦时,这已经非常便宜。我们1公斤氢是33度电,这些电如果用电池储,3.3万元。1公斤氢如果用一个10兆帕的高压容器储,最多就百来十块钱。
所以,差1~3个数量级。我们刚才说储氢贵是车上,车下储氢跟电池储电比,那是要便宜几个数量级。
我们全生命周期,我们的可再生能源要看全生命周期成本,不是看一个地方的成本。大家一说燃料电池制氢能量消耗了多少,发电又消耗了多少,一算30%多。其实,我们可再生能源不算效率。我们刚刚说了,热能吸收也是80%多的效力,我们要算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这跟化石能源不一样,化石能源要算效率、算排放的。氢能全算到成本上,就看你的成本有没有竞争性。而成本包括运输的成本、储存的成本、应用的成本等。在大规模存储方面,储氢是最便宜的,而且是便宜几个数量级。刚才说了,我们榆林在这方面有中国最好的条件。
其次,绿氢经济性方面,刚才说氢一切的一切都是成本,也就是经济性。我们现在为什么推广起来还有难度,因为你要补贴,补贴是不可能长久的。为什么电动汽车发展的那么快,氢似乎发展的慢呢?就是在中国,电价很便宜,欧洲3块钱/度电,日本2块钱/度电,中国的平均电价5毛钱/度电。当然现在波动幅度在加大,总体看中国的电价最便宜,相对日本和欧洲是便宜的。
所以,日本、欧洲在电价里面加了很多附加的成本,政府加进去,中国政府没有加。那么,我们的绿氢成本是靠什么呢?取决于绿电成本。我们绿电成本跟日本和欧洲的绿电成本其实差不多。
那么,这样一来,绿氢的成本跟电的成本相比,在中国的竞争性是最差的。所以,为什么电动汽车发展得这么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价便宜。当然现在充电又开始贵了,但是再过一段时间,电动汽车充电是可以不要钱的,甚至是赚钱的,这也给我们带来挑战,因为车网互动之后,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装置和电网互动,电价高的时候可以卖电,电价低的时候充电,可以算出峰谷价差,所以这给氢未来应用也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但凡是电池能用的地方,就别用氢,但是电池还有很多地方解决不了的,必须用氢的,这就是氢的场景。
为了解决氢的成本问题,比方说加氢站,未来加氢站站上制氢就是低成本的方案,现在相信已经有很多制氢,不一定要到化工园区。另外氢储能的电价,跟常规其他储能方式电价一样,不收过网费,现在绿氢,每度电一毛五分钱一定可以挣钱,那就来制氢,但是一加上过网费变成了三毛五,就不行了,必须低于两毛。
有两个图,一是氢储能去掉过网费,二是离网制氢,不从网上取电,直接光伏过来离网制氢,氢储能是必须上网的,因为它要对电网进行调节,那就是优惠电价,制氢的时候电价低,放电的时候有容量电价、调峰电价,因此电价很高,这是可以算得过来账的。
另外,车载储氢瓶很贵怎么办?续航里程越长越贵,要做到800公里100公斤氢,现在如果70兆帕的氢瓶,50万元的这个价格受不了,现在一辆柴油车总共还不到50万元。怎么办?学习换电卡车的方式,换氢瓶不卖氢瓶,因为氢瓶寿命可以跑1000万公里,我们的卡车一般是一两百公里就不要了,所以现在我们正在探索换氢瓶。这样续航里程加长,换氢站减少,现在加氢站也是很贵的。所以这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解决绿氢的经济性问题。
最后,从氢能全产业链看,技术链上我们已经基本具备氢能产业化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价值链,我们在这里开会说明氢能有战略价值,但是现在要的是氢能的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一个技术搞不下去。商业价值的核心就是性价比,关键是绿氢的成本。
最后就是产业链怎么办?要以富余绿电资源低成本制氢为源头推动,以多元化场景应用为龙头拉动,这样来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原标题:欧阳明高:燃料电池7年后只要500元/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