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氢、储齐发力,同步推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供给体系和创新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
“揽风”“迎光”“储能”,青岛竞速新能源赛道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
业内专家表示,这样的“此消彼长”充分展现出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能源结构调整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效果逐步显现,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速推进。
在青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供给体系和创新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同步推进——在供给端,青岛“揽风”“迎光”,新型能源体系加速形成;在产业端,青岛发力风、光、氢、储等多个新能源赛道踊跃布局,一批新项目次第落地,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揽风”“迎光”,加大新能源供给
在广阔的绿色田野上,19座风电机组高高耸立,一片片风叶迎风转动间,绿色能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出……这是金胶州分散式风电场的场景。这一风电场由里岔、铺集、洋河三个分散式风电场组成,项目装机总容量72兆瓦。它是全国首个预应力桁架结构风电场,单机占地面积仅6平方米,大大降低了对塔下农作物种植或塔下植被的影响,提高了发电效率。
“揽风”“迎光”,青岛分散式陆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稳步推进。
莱西市、胶州市、黄岛区已纳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规模化开发取得突破。以胶州市为例,截至目前,胶州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已累计并网容量达405兆瓦,其中工商业厂房和农村居民屋顶安装比例已提前达到试点要求。
“农光互补”,借“光”生“金”。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平度市蓼兰镇和胶州市里岔镇,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板整齐排列在大棚、果林、鱼塘之上,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两不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清洁能源利用“双赢”。
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青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增长。在青岛,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大唐HG38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等一批海上光伏发电项目也在逐步展开。
数据显示,青岛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近半,每年发“绿电”60亿度以上、减碳340万吨,消费新能源电量持续增长,能耗强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风电和光伏:迎接产业新风口
8月23日,山东半岛南U1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与导管架精准对接,标志着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集电线路电压等级最高的模块化预装式海上升压站吊装顺利完成。海上升压站被称为海上风电的心脏,它可以将风力发电机产生的清洁电能升压至220千伏,再经海底电缆将电能输送至陆上集控中心并入电网。本次就位的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重量达5034吨,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公司实施建造。
截至2022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超3000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一半左右。海上风电正在成为风电板块的新风口,吸引着青岛企业积极布局。
7月25日,“华夏金租神大01”号12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在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交付。该平台型长106.6米、型宽44.2米、型深8.45米,桩腿长度110米,是目前国内桩腿最长、作业水深最大、主吊机吊高最高、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圆柱形桩腿风电安装平台。近年来,海西重机拓展海上风电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先后交付了“中国三峡101”“港航平9”等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为我国开发深远海风电资源屡添“利器”。
顺应海上风电机组“大容量、规模化”发展趋势,青岛加快推进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等装备制造项目、通裕重工大型海上风电产品配套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落地。作为布局海上风电能源装备产业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今年6月,青岛制造首台大功率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电气上合风电装备产业园下线。
背靠青岛电力装备集群这一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青岛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在电力钢构类、风电塔架等多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青岛中天斯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项目曾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乘“风”而上,东方铁塔、汉缆股份等多家电力装备龙头加大布局风电业务。其中,汉缆股份新建的海缆车间项目,目前已经具备500千伏及以下海底电缆、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海洋工程用动态缆特种电缆等海底电缆领域技术产品,以满足未来海上风电增长需求。
“碳中和”的全球趋势下,风电也成为具有区位优势和制造基础的青岛吸引跨国公司的关键领域。德枫丹(青岛)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世界五百强企业蒂森克虏伯集团,为风力发电机生产高质量的叶片轴承和偏航轴承,目前已在青岛建成二期项目。同样来自德国的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掌握核心变桨驱动器技术,在变桨系统这个细分领域做到了行业“龙头”。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78.42吉瓦,同比增长154%。市场利好下,光伏企业也争相驶向发展快车道。在位于胶州市的上合中启光伏新能源产业园光伏组件车间,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经过划片、串焊、叠层、检测等多道工序,一片片太阳能单晶硅片被加工成光伏太阳能板成品。打造光伏全产业链园区,产业园内除了已投产的年产20万吨光伏新材料项目、光伏电器设备等配套产业链项目外,上合中启光伏新能源研发中心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受行业高景气度发展态势影响,上半年,领跑光伏硅片切割领域的高测股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201.27%。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切割设备、切割耗材及切割工艺三项研发能力并实现技术闭环,龙头效应显著,订单大幅增加。
储能和氢能:加力拓展应用场景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历史性超越煤电,对于具备解决新能源管理、消纳问题能力的储能行业而言,更是难得的新机遇。当前,新型储能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应用推广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青岛引入和孵化了多家智慧储能设备和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
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用户数量第一、增速最快的用户侧储能设备公司,年产值超8亿元。公司专注用户侧分布式智慧储能系统,覆盖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机房、5G基站储能、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节能、工商业用户储能等多个新型储能市场。特锐德创新研发模块化预制舱、变电站产品,自主研发的储能PCS变流升压一体舱广泛应用于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等各个场景。今年上半年,公司中标的多个大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运。中广酷特(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建立大容量固态锂电池及相关的动力系统、储能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及新一代绿能动力系统的数字化试验产线,预计今年试投产。
加速导入行业资源,今年5月,上市公司鹏辉能源牵手青岛,布局新型储能百亿级项目,将有效促进青岛新型储能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储能产业集聚发展。
把传统的石墨储量优势转化为储能产业优势,青岛培育了一批新能源材料企业。青岛洛唯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全自动化石墨提纯深加工产线。深耕球形石墨、负极材料制造与加工领域的青岛泰达华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得到了比亚迪、宁德时代、贝特瑞等国内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的认可。
探索电池产业循环经济,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采用全干法对电池进行纯物理高精度分离,颠覆了传统的焚烧式处理方法,同时使用光伏发电,用“绿电”打造了一个零碳排的锂电池回收工厂。
面向未来,氢能有望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广泛应用。建设中的胶州渔光互补氢储能项目,目前已纳入山东省市场化并网项目,项目投产后,将成为探索绿氢制备和氢储能应用的有效路径。
抢抓布局氢能产业的战略时机,青岛已经建立起涵盖制氢、储氢、电池和氢能整车的全产业链,在多个关键领域环节以自主可控的技术走在行业前列。
青岛还加速推动氢能和储能产业产学研一体化。青岛大学落地青岛博亭氢时代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中科院青能所落地复合双极板中试线项目,能蜂电气联合青岛科技大学攻关基于分布式智慧储能能源数字管理平台及智慧储能系统关键技术,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2个实践教学基地,加快技术落地和应用场景探索,为产业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向绿色低碳要竞争力,青岛在新能源新产业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原标题: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揽风”“迎光”“储能”,青岛竞速新能源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