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欧盟内部智库欧洲政策战略中心前负责人梅特勒称,欧盟的风能产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在通货膨胀、去工业化、供应链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欧洲风电产品正变得愈发昂贵和低效,可能丧失与中国竞争的能力。
梅特勒称,在充裕的研发资金、慷慨补贴和有利政策的支持下,欧洲风能产业已经平稳发展了数十年,全球前15名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就有5家来自欧洲。随着欧洲全面开展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人们曾以为欧盟风能产业将会“蓬勃发展”。
现实情况与预期不同,欧盟不少风电企业反而遭遇了盈利困难和亏损的问题。由于新冠疫情引发供应链危机,商品价格飙升,通货膨胀走高,欧洲风力涡轮机的价格在过去两年里上涨了40%多。
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建设快速发展,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20%,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涌现。
上半年,全国共有13个省份发出的风电指标高达1.2亿千瓦,而海上风电的部分约占2700万千瓦,这一数据已然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总和。
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0GW,占到全球总容量超过一半,位于世界第一,新增装机也是世界第一。中国新增了一个风电优势领域——海上风电。
6月28日,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机,金风科技的GWH252-16MW 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三峡海上风电场成功完成吊装。这台 16 兆瓦的风电机组是全世界已吊装机组当中单机容量最大的、叶轮直径最长的,单位兆瓦重量最轻,打破了三项全球纪录。一年能发出6600 万度清洁电能。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具有较大能源需求,开展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辅助。虽然中国海域不算是世界上最好海风资源分布地,但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据中国风能协会评估,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500GW。
今年5月,全球首座水深超100 米、离岸距离超过100 公里的半潜式“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 万千瓦时。
“海油观澜号”将中国海风开发能力从50米水深提升至100米以上,为未来中国风电开发从近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从浅水到深水、从立式发展到浮式的转变,未来风电项目将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大幅提高海洋能源的开采效率。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产量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口到49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已具备了超远距离输电、超大风机安装、智慧无人运维,助力风电加速向高原、荒漠、深海等更多开发难度大但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挺进。
近期,由于涡轮机、电缆等风电设备的建设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提升,加上欧盟对于风电产品粗暴的去中国化,导致欧洲不少风电企业出现巨额亏损。
德国的西门子能源因风机发电组的质量问题出现了22亿欧元的损失,这使得公司今年总亏损达到了45亿欧元左右。
西门子能源方面表示,其风电子公司歌美飒西班牙分部发现,其陆上风力涡轮机存在比预期更严重的质量缺陷。
路透社表示,其面临的问题影响了全球超过132GW的涡轮机中的15%—30%,其发电总容量相当于约132座核电站。
7月,瑞典能源巨头Vattenfall 宣布,因为成本上升,将停止英国诺福克海岸附近的 Norfolk Boreas 项目的开发。
Vattenfall 还警告,如果不改善海上风电项目的激励措施,英国政府将无法实现其风电目标。该公司表示,受通货膨胀、供应链紧张和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项目成本飙升了40%。
欧美清洁能源雄心很大,但自身风电供应链存在瓶颈,导致一系列灾难性事故。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陆地风力发电装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是最近四年以来最慢的一年。
德国《经济周刊》援引行业内部人士的分析称,欧洲风电65%至80%依赖亚洲的供应商。
近十年来,欧洲一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主要伙伴和重点市场。但因为美国以“去风险”为借口的施压,中欧新能源产业链合作的势头遭到破坏。
去中国化导致长期依赖中国高性价比风电供应链的欧盟风电产业遭遇诸多挑战,本就因高通胀高度承压的大量风电项目,财务成本进一步激增。
国际统计机构Statista 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906千兆瓦,中国风电市场累计装机容量395千兆瓦。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多。
德国编辑部网络的报道,中国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优势巨大。对于陆地风力涡轮机来说,它们比欧洲竞争对手的产品便宜一半左右。
德国《经济周刊》表示,欧洲希望实现大规模风电扩张,但西方供应商因为价格和供货速度等原因,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这就有中企发挥作用的地方,中国公司也已经登陆欧洲。
在意大利塔兰托,在中企明阳智慧能源的助力下,意大利实现首个离岸风电项目。首批10台机组每年可为数万人供电。
原标题:欧盟智库称 ,继光伏产业落后于中国后,风电产业也将失去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