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沿海地区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方案指出到2025年,江苏省沿海地区新型储能项目累计投运规模力争达到250万千瓦左右,到2027年,力争达到350万千瓦左右。
江苏拟在沿海地区重点开展19个大型新型储能项目的规划布局工作,项目规模总计349万千瓦,积极推进新型储能科学布局,打造沿海“新能源+储能”多元化应用示范区。
8月1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天津市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建设新型储能电站100万千瓦。
文件特别强调大力发展电源侧储能,新能源企业配置储能容量未达到承诺比例的,按照未完成储能容量对应新能源容量规模的2倍予以扣除,直至全部解网。
积极发展“常规电源+储能”,鼓励煤电企业合理配置储能设施,与燃煤机组协调配合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支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
文件统一储能电站建设标准,新型储能电站应按连续充电时长2小时及以上,系统工作寿命10年及以上,系统容量10年衰减率不超过20%,锂电池循环寿命次数不低于8000次,锂电池储能电站交流侧效率不低于85%、放电深度不低于90%、电站可用率不低90%等一系列标准进行建设。中大型储能电站应选用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的电池,审慎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
储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储能电池行业领先全球的优势。而电池行业也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典型案例。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建立锂电池领域第一个实验室。除了科研机构,在企业里,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万向集团等也在探索锂离子电池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具备完备的储能电池产业链,其中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全球出货量超过70%。
可以说储能电池行业,我国目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还是希望可以产生一些共同的思考和讨论:未来中国储能电池企业的真正竞争力在哪里?自主创新对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价值大小如何衡量?未来电力行业对储能不可或缺的新型电力模式建设如何思考和运行?未来储能电池的价格和品质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达到一种平衡?
原标题:储能发展动力足、势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