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已发生了颠覆,躯干与以前差不多,但从心脏到神经系统都做了重大变革。
一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
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坐拥多年传统汽车发展留下的基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本地造”零部件企业率先转向。
当前,重庆正锚定万亿级目标,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今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
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等渝西地区,是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顶梁柱”。
以璧山来看,将优先发展动力电池、电驱、电转向、电制动、底盘等总成,形成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
补链
打通新能源关键路径
“传统汽车好不好,要看‘三大件’。新能源汽车好不好,要看‘大三电’。”这句行业人士熟悉的顺口溜,很好地阐释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发展核心配套能力上的区别。
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和配套企业,大多从传统燃油车转型而来,庞大的体量和超长的供应链,要转身新能源,其难度显而易见。
电池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位于璧山区的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下称弗迪锂电池)于2020年初投产,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首发地,也是全国最大“刀片电池”生产基地。“刀片电池”因长度长、厚度薄得名,其空间利用率比传统电池提升50%。
配料、涂布、辊压、叠片、装配……在这里,每6秒钟就有一块刀片电池下线。车间内,拥有近百台工业机器人,14条生产线智能化程度高达95%。
“这个工厂,让重庆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虽然布局新能源产业多年,也在积极完善全产业链,但此前一直缺乏动力电池的企业。重庆弗迪电池工厂的落户投用,填补了这个空白。
目前,全重庆产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有70%是“璧山造”。
随着近年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吉利科技、孚能科技联合在涪陵投资的12亿瓦时动力电池项目,太蓝新能源的半固态锂电池项目等相继来渝投资、扩容。
在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氢能方面,坐拥优势的重庆同样不会放过这样的黄金机遇。目前重庆已集聚了德国博世、国鸿氢能、明天氢能、德燃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较强的本地配套能力。
根据规划,三电方面,到2023年,重庆将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5家、电机企业5家、电控企业5家。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达80亿瓦时,电机、电控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套,三电系统本地化配套率超过50%。
强链
传统优势配套加速“转向”
在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
作为一家生产销售汽车转向器总成及转向器核心零部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下称“龙润转向”)起初仅为传统燃油车生产转向器总成的企业,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其在电动转向控制领域取得了200多件专利授权,生产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被广泛配套于深蓝SL03、比亚迪宋DMi、秦DMi等国内主流新能源车型。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程杰介绍,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瞄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布局,先后研发出近百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获得了众多国内品牌整车制造厂商的订单。例如,今年新推出的无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凭借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性能和安全性提高,投放市场1个月,销量就超过2万台。
今年上半年发展“成绩单”,该公司汽车转向器总成销售量140万台套,同比增长约30%;实现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约25%。
“这些增量很大程度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程杰称,目前,汽车转向系统的主流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但基于智能驾驶的升级,未来需求更大的是占用空间更少、安全性更高的线控转向系统。龙润转向正逐步向智能驾驶领域的系统集成产品布局发展。“今年智博会,我们就将展出最新的线控转向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改善驾驶特性,增强操纵性,改善驾驶路感。”程杰介绍,该系统可实现静默转向,针对L3级无人驾驶,可实现在自动驾驶时上端方向盘静止,而下端转向机构自动转向。
与此同时,龙润转向投资2亿元建设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检测中心也已正式投用。占地2700平方米的检测中心里设置了功能性能、疲劳耐久、电性能、静音室等多个实验区。
龙润转向仅仅是重庆大象“转身”的一个缩影。重庆拥有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如今纷纷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可以说,他们的成功转型,将让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有了高效“引擎”。
前瞻
储备前沿技术“引领”发展
目前国内汽车产品与技术迭代、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和组织变革的速度远远超出预估。随着行业全面告别高增速时代,市场将呈现长期激烈竞争态势。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超车”,不能只靠“单打独斗”。
7月28日,在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青山工业)的智能化新能源电驱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AGV小车不时在记者身边穿行,一台台新能源车变速器在生产线上诞生。5G+工业互联网的运用,让车间告别了过去那种机械轰鸣不断、工人手忙脚乱的画面。
作为一家有58年机械制造功底的企业,青山工业从传统变速器到电驱动,一直紧随产业升级浪潮。
2020年8月,其自制的液压模块在国产汽车上实现了量产,并降低30%以上成本。青山工业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打破了“垄断”。
如今,青山工业围绕前瞻技术发力,通过创新赋能,在新能源“赛道”上突飞猛进。
“我们目前可以说是三电领域布局最全的企业,无论是混合动力还是电动总成,基本上都可以覆盖从A0级车到C级车的产品线。”青山工业总经理助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称,公司新能源专利占比65.83%。完成企业标准发布176项,新增电气化领域标准12项。目前,青山工业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驱动电机,其高压、油冷、扁线电机,峰值功率、峰值扭矩、峰值转速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这款新一代驱动电机已搭载在多款主流新能源车型上。
3年,青山工业的新能源产品占比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1年销量占比14.61%,2022年销量占比29.5%,2023年上半年,销量占比28.02%。
“今年我们的新能源产品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预计占比35.7%。”王海兵说。
居安思危、顺势而为,是青山工业能大步向前的秘诀。
王海兵称,青山工业每年将投入销售收入的5%在研发上,布局下一代核心技术,进行包括未来3~5年,甚至5~10年的前瞻技术储备。
同时,青山工业通过联合开发模式,与长安汽车、华为等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在这种联合开发模式下,各自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开发速度是“各自为政”的两倍以上。
此外,在转型过程中,青山工业的供应商数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新增的100多家供应商,几乎全部是电子、传感器、芯片企业。“仅是璧山区,我们一年的采购金额就达30亿元。”王海兵称。
在王海兵看来,人才最重要,除了高薪引进,青山工业还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引智、高端引才、项目实训等方式,快速构建起自己的电动化高端人才体系,吸引了40多名相关领域的博士加入,从而快速构建起“GI-Drive”电气化平台架构,开展混合动力、增程式和多合一电驱动产品研发。
在重庆,如青山工业这样,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跑在“新汽车”赛道上的企业还有很多。
按规划,璧山在内的渝西地区的8个区县,将按各自侧重发力,到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产值达到4000亿元。
原标题:智能网联新生态巡礼|链上发力 共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