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总是有许许多多令人意想不到,也总有许许多多始料未及。去年发展速度已经很快,每个方面的增长速度都很快,今年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7月20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如此表示。
毋庸置疑,我国光伏产业在今年上半年再次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数据显示,在制造端,2023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60%以上;在产品应用端,上半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8.42GW,同比增长154%;在出口端,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出口总额初步测算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整体出口情况良好。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指出,截至2023年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4.7亿千瓦,已经是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2023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完成投资超过1300亿元,约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完成投资的50%,为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当前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过热风险。
邢翼腾还指出,短期来看,光伏产业上游扩产规模巨大,已经出现了一些过热苗头。
“所有人都认为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也的确是过剩了,但想的都是自身发展理性,别人的发展不理性。”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现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对光伏行业的发展有一定担忧,简单来讲就是发展过快、过热。”
在这一轮新的市场周期内,资本的涌入提升了光伏行业发展的速度和热度,同时使得行业同质化竞争更加明显。
“资本看中哪一块,挖一些人,把钱投进去,迅速扩产、上市。”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二三十年前,创业主要靠原始积累、原始创新,通过利润积累来取胜,如果与别人进行同质化竞争,门槛还是很高的。
在曹仁贤看来,现在不一样了,市场里钱很多,产业过热,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叠加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打造出差异化竞争力,哪怕是营销上的差异化,下次再开会时可能都不一定在了。
在“僧多粥少”的光伏市场里,不同竞争力的企业已呈现出不同的境遇。
比如,进入2023年,多晶硅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原料价格已快速下滑,但部分非头部企业且未形成一体化布局的组件企业仍在一季度出现亏损。不同的是,拥有一体化组件的企业在上半年则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近日,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等光伏头部企业已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表现抢眼。其中,晶科能源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6亿元~40.6亿元,同比增长304.38%~348.58%;晶澳科技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亿元~49亿元,同比增长146.81%~187.95%。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头部企业更具有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事实上,它们还会逆周期投资。
2023年以来,在一体化潮流和新技术迭代背景下,通威股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和阿特斯等光伏企业纷纷发布扩产计划。
其中,2023年5月,晶科能源宣布拟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60亿元(含流动资金)。2023年7月,阿特斯与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签订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涉及单晶拉棒、坩埚、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相关配套产品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
高纪凡认为,未来光伏市场的一个趋势是强者恒强。“已建立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持续开拓创新,未来三到五年仍会继续具备优势地位。新兴企业若能够通过差异化方式获得发展也能取得一定竞争优势。如若新兴企业与头部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基本上是很难成功的。”
这也正是光伏行业所面临的一次洗牌过程。2023年上海光伏展会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CEO李振国便预测,像2012年~2014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财务脆弱的、技术不够领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够完善的企业可能会首先受到伤害,能否在洗牌过程中活下来是存疑的。”
原标题:上半年光伏火热依旧:同质化竞争加剧 市场“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