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底开始,电池供应持续短缺,储能企业普遍暂停接单。多家电池厂商表示,储能电池供不应求,现货已经排期到明年,主要短缺的是280Ah大电芯。
当前储能电芯短缺,一方面原因是需求超预期,部分集成企业前期备货不足;另一方面或是由于部分电芯企业受供应链短缺、优质产能限制,出货可能不达预期。当前部分产品的结构性短缺是储能行业高景气的体现,随着后续电池产能释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储能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作用重大。在发电侧,储能装置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间歇性和不可控的问题,另外储能可以避免常规发电机组频繁启停造成的损失。电网侧方面,储能可以实现削峰填谷、调频调压、保障供电可靠性、提高灵活性。随着新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的开工建设,预计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发电将会对新能源消纳利用带来较大压力。2025年国内新能源发电占比预计将超过20%,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储能渗透率的持续提升。
从储能产业链来看,上游系电池组原材料,中游是储能核心设备,包括电池组、PCS、BMS、系统集成商等,下游是储能系统的安装和运营。从价值量来看,储能电池在系统成本结构中占比达60%,占据了价值链的主要部分。按技术路线储能电池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适用温度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成为市场主流,2021年锂电池占全球新型储能装机量的90.9%。
根据EVTank的《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66.3GWh,同比增长132.4%,其中中国企业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42.3GWh,占全球出货量的63.8%。从行业应用类别来看,电力系统依然是储能锂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2021年占比高达71%。随着未来储能锂离子电池成本的逐步下降,商业模式逐步清晰,包括电力系统储能、基站储能和家庭储能等众多应用场景对储能电池的需求有望逐步增加,EVTank预计2030年全球储能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有望接近1TWh。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呈现高景气的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多家动力电池厂商进军储能领域,市场格局调整明显。一方面储能电池对于能量密度及技术的要求低于动力电池,另一方面储能电池生产普遍可直接沿用动力电池产线,因此动力电池厂商进入储能电池领域具有天生优势。对比2018年与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池供应商情况,两年内亿纬动力、国轩高科、比亚迪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实现了市占率的大幅提升,宁德时代从第二名一跃成为颇具领先优势的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同时,由于储能电池技术壁垒低于动力电池,预计未来竞争程度会更加激烈,市场格局在短期内仍存在大幅调整可能。
此外,据上海钢联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涨2000元/吨,均价报53.7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52.3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碳酸锂持续涨价,锂电池产业上下游价格博弈激烈。上游价格高企,下游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厂商盈利能力承压,这对于行业发展是不利的。
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锂电池行业的整体估值较高。截至10月18日,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市盈率为44.36,位于近十年50.23%的分位水平。估值远高于中证500(PE21.3)、沪深300(PE11.22),短期内估值性价比不高。
总体而言,随着新能源风电、光电的普及,储能锂离子电池需求将得到持续提升,在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引导下,各省市配储政策将充分发挥其作用,储能电池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会。尽管行业基本面强劲,但当前板块整体估值较高,产业链价格博弈叠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此外,对于这类热点行业,市场有观点认为是“基本面坚挺下的杀估值”,主要是由于海外收缩流动性,同类行业/公司估值下滑,国内对标企业承压,同时这类行业在市场中的横向估值对比也承受压力,即使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在面临估值的双重压力下,仍难有持续亮眼的表现。
原标题:储能电池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