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 » 正文
 
大咖说|碳化硅在光储系统中的应用
日期:2023-07-20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inxinru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碳化硅在风光储应用的机会

按照预测接下来7年,到2030年,整个绿色能源的体系,包括电网和用电,将是巨量的市场,每年预估需要500~600GW以上的装机容量。在此背景下,其对于功率器件的要求,产能的要求都会有所提升。

储能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涵盖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以及超大储能电站,每个细分场景所使用的器件不一样,整个的拓扑结构也比较复杂。从器件角度而言,不同的芯片要求就有不同的电压等级配置,650V~2000V甚至更高的电压都有可能用到,器件功率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很多器件的封装形式也会产生变化。碳化硅应用在此,怎么发挥其效用呢?

他引用了一篇曾经在PCM发表过的公司同事写的文章,主题就是讨论在这些拓扑中,如何用一些混合方案提高器件的系统效率。文章共计介绍了4个拓扑:IGBT Type、NCD、混合型、IGBT+碳化硅二极管。经过比较,纯IGBT方案效率可能最低,如果用到Hybrid-2,S1和S2竖管使用碳化硅,横管用碳化硅二极管+IGBT,在这样的拓扑情况下,提到3000W的时候,效率大概可以提高0.7、0.8,这是一种混合带来的好处。

碳化硅在风电、光伏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光伏市场方面,2022年全球有230GW的装机量,2023年到2030年有一个曲线,对于全球到2030年可能会达到500GW,中国依然可能会占据25%的份量。其中,储能现在基数比较小,未来的增长非常大,2025年全球可能达到77亿GW的装机。

对于整个光伏逆变器发展的趋势来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低系统的成本、无线电压越来越高。高效,是降低功率损耗;高功率密度对于封装来说有更低的封装的热阻,系统损耗越来越小,或者是提升节温。低系统的成本,要加大比例,减少器件的体积,同时可以把电流减少,在保证功率不变的方面把电流减少,就是升高电压,对拓扑有相应的要求,我们会用到NPC、ANPC的拓扑,或者更高电压等级的器件。

那么,在组串式和集中式1500V系统里面,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碳化硅的器件?

比如在1500V组串式的拓扑中,包含了会用到的功率器件就是MPPT、DCDC部分还有逆变单元,对于DCDC,BOOST部分,这部分是BOOST的电路,可以肯定基本上是950V的IGBT器件,Bypass和反向是1200V的碳化硅器件。

市面上也有少部分选择用950V BOOST的IGBT加上1200V的碳化硅方式进行组合,或者是直接把ANPC部分的器件用2000V的碳化硅;但我们更愿意往碳化硅或者全碳化硅的方式。最后的方案,是会把整个组串式逆变器用全碳化硅的方式,这个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整个器件需要开发,或者成本可以做到合适。

瑞能半导体 :

对光伏功率器件基本上做一个分类,第一部分是DC-DC部分,第二部分是CD-AC的部分。DC-DC应用在光伏领域就是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这块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Boost升压电路基本拓扑形式出现的,区别就是早先低电压平台是IGBT配套FRD实现MPPT,实现Boost的拓扑。后来应用平台、电压平台的提升,比如说从1000V以下做到1200V,甚至1500V,器件会有相应的变化。

以DC-DC为例,我们围绕两电瓶的Boost和三电瓶的Boost做了分析和测试对比。IGBT+硅FRD效率是96%;IGBT+碳化硅的SBD的方案效率还是保持20KHz的工作频率,效率能够做到98.6%,因为单纯的碳化硅的二极管减小了反向恢复的电荷,在频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效率可以提升1%-2%。把开关元器件也从硅基的IGBT换成SiC MOSFET二极管组合之后,提升0.6%-0.7%。

三电瓶的Boost做了相应的测试,没有体现出来,还是一样的,IGBT和硅FRD,中间是IGBT和碳化硅SBD还有SiC MOSFET,这样碳化硅只是改变二极管的方案,工作都是20KHz左右,效率96%-97%。

碳化硅二极管之后效率已经有比较大的提升,可以做到98.9%,接近99%了,这是一个成本友好型的解决方案,对于现有的设计不必变化太多,只需要更换一个pin to pin的碳化硅二极管可以实现。如果效率还有功率密度极致的追求,可能用到全碳化硅的方案,频率也有相应的提升,做到99.3%的效率。

但是一旦用了碳化硅的器件,导通阻抗还有Vf的压降都有提升,是不是我们用了全碳化硅的器件之后,就没有必要再用三电平的解决方案?二电平如果能满足EMI的条件下,器件数量更少,电路更精简,设计难度更低,失效率更低,我个人还是觉得能从三电平换成碳化硅,切换成两电平就用这个方案。

DC-DC的应用里面还有一个主要的分支就是储能系统里面的直流变换,至少如果是存储在低压蓄电池里面,高压侧肯定需要ROC的,这种情况下,高压侧就比较适合把硅MOSFET换成SiC MOSFET,这样耐压轻易会有提升,而且逼导会低很多,集成的电容量会比硅器件低很多,无论是效率提升还有三电平变两电平,电路简化都是有优势的。

风电和光伏有一个特别不好的特点,就是间歇性、不稳定性或者随机性。如果可变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高,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们把储能在可变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增长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期,这时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的能源占比非常低,比如小于10&,对于储能要求也不是很高;当可变可再生能源占比到10%-20%时,对储能来讲,它是一个初始的增长期;当占比超过20%,应用场景对储能的要求会迅速提高。比如当很多光伏、风电还有储能接入时,整个电网的柔性程度也逐渐升高。

而从成本和效率来看,总的能量输出是跟整个储能系统的循环寿命有关系,我们的燃料成本或者消耗掉的电能实际跟整个系统的效率,还有整个循环寿命过程中输出的能量有关系,因为整个循环寿命输出的能力非常大,所以效率有一个比较小的提升,实际上燃料成本的节约就会有很可观的值。对于储能系统来讲,一个是要提升循环寿命,增加整个系统的能量的输出,还有一个要降低系统的损耗,提高系统效果,降低燃料成本。

比如同样一个1000KW工商业储能变流器的拓扑,使用IGBT模块,里面会有44颗芯片,整个内部的结构非常复杂。能不能通过使用碳化硅或者改变拓扑结构把芯片数量降下来?我们考虑用“T”形结构,使用碳化硅二极管,最后总共四个开关,里面只有12颗芯片,跟刚才的IGBT相比,芯片数量大概是原来的1/4左右,实现成本和效率的平衡。

对于未来SiC MOSFET的应用的几个方向,现在出现2000V的SiC MOSFET,对于1500V系统以及未来出现2000V甚至3000V的光伏系统,那个时候可以直接采用二电平,不用三电平或者多电平的方式,结构更简单,系统可靠性更高。

大电流的应用,在多联、并联在车规功率模块当中很常见,单管目前应用比较少,未来主要是并联使用克服单颗管子发热损耗,因为MOSFET热度比较大,需要通过多个并联散热,还有单颗比较低的器件成本比较高。

目前很多厂家提到应用SiC MOSFET对成本管控越来越高,碳化硅器件成本相对IGBT方案有一定难度,希望未来器件在良率的控制、性能的控制能提升,逐步实现规模效应,可以全碳化硅应用。高频化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功率密度,降低产品的系统成本。

谈到碳化硅的机遇,必然要提碳化硅的优势,碳化硅相比于硅基器件具有更高的宽禁带,将近3倍的禁带宽度,允许能够有更低的漏电流,还具有2倍的电子漂移数据,实现更好的开关速度,还有3倍的导热率还有10倍的击穿电压强度,所以特别适合高压应用的场景。

在光储充市场,随着用户侧储能展现出的潜力,我们今天所提到的碳化硅的器件在大功率、功率模组上面的应用,也是结合这样一个应用领域与背景下去提出的。

碳化硅器件包括的维度,包括频率、电压、电流、效率、可靠性、尺寸以及温度,这方面不仅是一些维度,更是带来了一些更多的挑战:

以高频来说,现在在工商业或者光储充行业当中,实际的开发频率并不是特别高,原因除了IGBT本身成本价格还具有一定的优势,短期内能够有比较好的市场优势,更多的是高频化,如何应用高频化的问题,我们如何降低或者减少做到更低的回路电感降低参数。

对于高电压来说,应用领域动辄上千千伏的电力要求越来越严苛,如何做到更大的功率更高的电压,同时保证可靠性前提下确保成本以及不用更多的体积,也变成了挑战。

随着功率的变大,电流也相应变大,必然会用到更多多器件的并联,对于器件并联,问题包括了热的平衡以及器件的动态均流、碳均流的问题。效率的角度来说,除了选用更好的器件,如何更好在应用层面上提高效率,如何突破传统在设计过程当中影响效率的瓶颈,这也是非常有挑战的话题。

由于光储充市场运行是双向运行或者长期满载的状态,要求非常高,对于综合性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碳化硅器件的芯片的导热率非常高,但是尺寸非常小,热密度非常高,对于散热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市场上很多叠加的技术非常快速,包括芯片尺寸的变化,各家的尺寸百花齐放,包括还有一些拓扑的原因,客户的应用的封装的形式不同,所以如何做到快速兼容,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有巨大的挑战。

原标题:大咖说|碳化硅在光储系统中的应用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碳化硅芯观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