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甘泉县道镇镇纸房村集中式电站,蓝天白云下的光伏发电站蔚为壮观,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被美丽的山、水、村落环抱,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在集中式电站,工作人员对光伏电站的实时功率、日发电量和设备节能等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数据异常会立即通知现场运维人员进行问题核查,消除故障,实现光伏电站运行监测无死角、无盲点,确保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
“道镇镇纸房村梅花沟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1032亩,装机20兆瓦,于2017年6月30日并网发电,常态化平均每发电量8万千瓦时。这个项目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低碳乡村、促进节能减排、推进脱贫攻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镇镇纸房村光伏电站工作人员王园介绍说,这个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40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据了解,纸房村光伏电站总投资1.4亿元,由甘泉县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其中县政府出资10%。电站每年为15个关联村分配收益资金240万元,设计年上网电量3000万千瓦时,可实现年发电收入2600万元。5年来,电站共为关联的15个村800户脱贫户开发公益性岗位1004个,发放工资627万元,并为群众发展产业、完善村级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面板,成了村民的“阳光银行”,源源不断地为群众增收送来“阳光福利”。近年来,甘泉县充分利用道镇镇纸房村光照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因地制宜,紧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不仅如此,纸房村还充分利用光伏支架下部的闲置土地,发展香菇养殖业,持续促进群众增收,“光伏+农业”照亮了群众的小康路。
陈世军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庭困难致贫,早年间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困难。2017年,光伏扶贫集中式电站落户纸房村,陈世军便申请了电站分配收益资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同时,他把两亩半土地租赁给电站,2018年,陈世军顺利脱贫。
“现在,我每天在电站打扫卫生,工作强度也不大,在家门口打工也不用外出,还能照顾家里,每年能收入7000多元。另外,我给电站租赁的土地每年也可以收入3000多元,再加上我平时打零工,一年下来,我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接下来,我要好好干,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红火。”如今,陈世军不仅整修了自家的院落,家里各种电器也一应俱全,去年还在城里买了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纸房村共有农户325户935人,其中脱贫人口26户88人,耕地面积7220亩,土地资源丰富但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一直制约着该村发展。纸房村党支部书记贾错文介绍说,光伏是一项稳定长效产业,既清洁环保,又可持续,还能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能促进乡村善治,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电站建成带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关联村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较2017年增加了7430元。
近年来,纸房村还充分利用光伏板下土地资源,通过采取“光伏+农业”产业互补模式发展香菇种植,走出了一条“一地多产”的发展路子。
“这些棚都是村上给咱们建起来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大,现在咱们主要种植的是香菇、平菇,每年产量能达到400多吨。现在,我们主要以销售鲜菇为主、干菇为辅,鲜菇市场价基本上平均每公斤14元左右,销往延安市区及西安周边市县;干菇市场价基本上每公斤在70多元,销往湖北、河南等地。每棚香菇(年)收入可达21万多元,纯收益能达到12万元。”在光伏板下的香菇种植棚里,李兵正忙着查看香菇的长势。2019年,纸房村在光伏板下修建了21座大棚,敢想敢干的李兵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大规模发展菌菇种植。
现在,李兵的香菇种植基地共有香菇21棚,另外还有全钢架保温养菌棚13棚,年产量共计可达60余万菌棒,他的年收入可达710万元。如今,基地还配备了加工房、蒸台等系列加工设备,形成了菌棒制作、产品保鲜、烘干仓储、加工包装、品牌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条。产业越做越大,需要的人力也越来越多。每年,李兵的香菇养殖基地还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这也为当地村民务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冯海龙在李兵的香菇种植基地主要负责采摘和打理香菇。冯海龙告诉记者,除了这份工作,闲暇时他还上门进行水电维修。自从家门口有了香菇基地,不仅工作轻松,还能多一份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纸房村立足实际,积极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通过盘活资源资产、培育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光伏+农业”“一光多用、一地多收”复合叠加效益,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原标题:“光伏+农业”产业互补模式—— 甘泉县:亮了山村富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