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经济学家任泽平的一句话,硬生生将新能源与房地产联系到了一起。
实际上,在土地财政落幕后,新能源正在成为各地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抓手之一。密集成立省级能源集团,努力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同时,将更多绿色GDP留在省内,成为了很多省市不约而同的行动。
6月初,总资产500亿的广西能源集团正式揭牌成立。该集团由广西广投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改革更名成立,是广西最大的能源国企。5月,贵州能源集团也刚刚在贵阳揭牌,该集团由盘江煤电集团和乌江能源集团合并重组而来,资产超千亿,为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
记者不完全统计,随着广西能源集团和贵州能源集团的组建,目前几乎每一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一家大型能源国企。同时,地方能源国企积极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整合本省的能源资源,也都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写进了发展规划之中。
对地方政府来说,培育新的财政增长点已刻不容缓。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5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6.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20%。这对许多依赖土地税收的地方来说,新能源就是新的财源。
“当房地产拉不动地方财政的时候,地方能源国企的密集成立,对增加财政收入还是很有价值的。”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记者说道。
1.新能源,新财源
从1998年房产改革起,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之大不言而喻,地方政府收入对土地财政依赖度之高也早已是人尽皆知。
然而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全面下行,土地出让收入连续下跌,叠加居民购房信心和购房意愿下降,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寻找、扶持新的产业以代替房地产来增加财政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
幸运的是,房地产行业日渐衰落,一个新行业却蒸蒸日上,这就是新能源。从模式上看,新能源的开发与房地产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显著的一点是,两者都是以土地为基础,通过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变现。
在增长速度方面,新能源行业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除了推动“双碳”目标完成节能减排的硬指标,更在于通过发展新能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全力做大绿色GDP的规模。
彭澎表示,新能源对本地的财政、税收贡献是非常大的,这是各地方组建省级能源国企的一个重要目的。比如风电、光伏等,随着装机成本的下降,在几年之后就可以产生比较好的税收。不过,彭澎也指出,“就目前而言,新能源产业还不能完全替代房地产,因为房地产的体量要大得多。”
除了财政收入,发展新能源还能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
首先,新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能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有效促进相关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聚集,拉动当地产业发展并促进本地就业;其次,在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可有效促进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最后,在新能源项目生产运维、检修维护等工作中,可明显拉动地方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在新能源开发上,各省对新组建的能源集团委以重任。
以广西能源集团为例,其发展定位是深入实施“三海”战略,包括到海边去,打造北部湾沿海清洁能源综合基地;到海上去,打造北部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到海外去,挖掘与东盟国家能源领域合作机遇。广西能源集团还提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广西能源股份,打造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零碳”能源上市企业。
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开发上,优先就把资源分配给了本省的能源集团。在开发模式上,大量采用了“资源换项目”的模式,要求企业在拿风光项目时要配套一些新能源产业投资,并往往指定本省能源集团为合作对象。
2.新国企,新格局
在我国能源开发、投资、建设体系中,包括“五大四小”、两网以及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在内的大型能源央企,一直是绝对的“主力军”。如今,随着各地方省级能源国企的密集成立,新的国资力量开始崛起,“央企+地方国企”的能源开发大格局正在形成。
对于发展新能源,能源央企力度空前,分拆新能源板块独立上市、加速做大做强是最明显的表现。今年3月,华润电力发布公告称,将分拆华润新能源上市,并募集资金300亿元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6月,中国电建发布公告,拟分拆下属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并募资76亿元,成为自去年以来,国内新能源运营商最大单笔私募融资。
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上,大唐集团副总经理彭勇表示,近年来,中央电力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从五大中央发电集团来看,新能源装机从2012年的3921万增长到2022年的2.9亿,增长了6.4倍。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业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了4.4亿千瓦,占全国的58%。
依托当地资源组建的地方能源集团,也实力不俗。记者注意到,从总资产水平上看,在全国的各省级能源集团中,晋能控股集团体量最大,资产总额超万亿,可以和多数能源央企相比肩。紧随其后的是山东能源集团,资产总额也达到了9500亿,超越资产总额为8600多亿(截至2022年底)的大唐集团。
在新能源的开发上,这些大型地方能源集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相比在传统的油气、电力领域几乎由央企垄断的局面,在风光新能源的开发上地方能源集团存在较大机会,“地头蛇”的优势非常明显。
一边是能源央企的虎视眈眈,一边是地方能源国企的紧抓不放,最终是否会出现“龙虎相争”呢?
“在新能源开发方面,能源央企和地方能源国企肯定会出现竞争,但不一定会冲突。从内蒙古就能看得出来,三峡集团和蒙能集团(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就很好。也就是说,能源央企和地方能源国企也能共同分享一些大项目,是极为正常的一种合作模式。”彭澎对记者说。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11月,蒙能集团与三峡集团所属内蒙古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共同投资组建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风光基地项目投资、建设、运营。
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在预防不良竞争的出现。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
《意见》表明的方向非常明确,意在加快全国能源统一大市场建设,这就要求央企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循环的思维,走向更广范围的合作。能源央企与地方能源国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当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应有之义。
原标题:各省密集组建能源集团:新能源有望替代地产成地方财政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