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西方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电解槽产能将蚕食中国现有的市场份额。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表明,如果到2030年欧盟和全球其他地区的产能如预期增长,中国在大规模电解槽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将结束。
国际能源署的《清洁技术制造业现状》报告表明,如果所有宣布的制造业扩张项目顺利得以实现,到2030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缩减至25%,而欧盟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20%上升至25%,这将使中国和欧盟处于平等地位,各自拥有约18GW的装机容量,中国与欧盟的电解槽总产能将占全球电解槽总产能的半壁江山。
尽管美国制造业项目发展的速度缓慢,但美国所占市场份额将保持不变,约占全球电解槽产能的20%(约16GW),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工厂将占剩余的30%。
但《清洁技术制造业现状》报告并没有提供有关中国、美国和欧盟以外电解槽生产的细节。该报告还考察了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热泵等。然而,全球其他各地的企业也在纷纷进军电解槽市场,印度正在规划建设至少8GW的电解槽工厂,并在澳大利亚、中东和摩洛哥也均在努力进一步扩大产能。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补充道,欧盟和美国的国内制造能力将分别满足其国内需求的100%和90%,这对欧盟和美国热衷于构建绿色技术新产业的政治家来说将是一个福音。
但国际能源署同时也警告称,这些数据与结论仅基于已公布的产能和扩张计划,范围涵盖规划阶段到已做出最终投资决定(FID)的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未来市场格局或将发生巨大改变。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在美国宣布的所有电解槽产能中,只有2%正在建设中,而在欧盟,这一数字约为15%,尽管如此,国际能源署仍强调,如果现有补贴能够维持,一到三年的交货时间意味着制造商有时间扩大规模。
相比之下,由于在中国运营的大多数企业不受欧美同样的财务透明度法律的约束,中国的电解槽产能或被严重低估,这意味着中国或将出现未经宣布的产能扩张。此外,随着补贴和监管格局的变化,电解槽的产能可能会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国际能源署表示,已宣布但尚未坚定承诺的制造项目,可能最终会因政策转变和市场发展而转移到不同的国家。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将有115 GW的新产能上线,其中包括尚未指定地点的已宣布产能,与2022年底相比,已宣布项目的增长约为20%。这一目标一旦顺利实现,电解槽成本将降低约60%。
在去年发布的早期《全球氢能评论》中,国际能源署预计电解槽成本将下降70%左右,尽管增长规模略低于此次报告。国际能源署并未说明两份报告差异的原因,但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材料成本上升。
原标题:IEA:随着欧盟迎头赶上,中国在电解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