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高质量充电行动”项目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介绍了“高质量充电行动”最新进展以及企业调研情况,重点就“标准规则”和“示范运营”两大议题展开讨论。
1
建设高质量充电设备分级标准
如何构建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充电设备分级标准,是与会专家格外关注的问题。
当前,充电桩的建设运维中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充电体验差,各方都有不同的诉求,车主希望充电便捷、快捷,车企希望充电设备与其品牌价值吻合,社会要求充电更加清洁环保,运营商渴望实现良好的商业价值。这也意味着,整个充电设施产业生态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在转变。
充电设备是“高质量充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备的产品质量虽然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标准是最基本的及格线,要满足基本的安全保障,但是充电市场存在着分级分层,服务也在分层,比如品质高的,价格低的,综合性价比更优的等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诉求对充电设备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差异化的诉求反映到产品质量上就是要实现分级。
围绕设备标准的建设,首先是要有一个标准,该标准至关重要。美国的充电设施提出了很多的标准,比如说能效、网络互联、智能化等等,相对而言,国内对设施设备(分级)的标准考虑得比较少。现在看来,有必要考虑扩大高质量充电的评价范围,后台协议的开放性也可以作为一个增值的部分。
设备分级要考虑很多具体的指标,比如功率、噪音、散热等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同一个设备的不同的指标,可能具备不同的等级,那么该设备的综合分级指数又该如何评定,这都需要行业形成共识。
标准分级意味着指标也要分级,不能拿一个指标去衡量充电设备是否合格,分级以后也要考虑它的使用环境和周期,产品出厂时可能是最完美的状态,但在运营过程中,过了一年或者五年以后,它的能效需要重新评价,从能效的角度来讲,要把生命周期放长一点,不只是放在实验室的阶段,后期的阶段都要进行考量。
关于“绿电”方面,高质量的充电要考虑绿电交易的可能性和评价的指标。据了解,国外有些充电桩在出口时,运营商提出了相关要求,如果是绿电的话,价格便不一样,给终端客户选择权。因此,国内也可以考虑绿电的选择权,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2
中国充电桩如何“出海”?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量为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状况,是否需要通过产业协同推动标准化和统一化,向海外输出充电相关标准,比如行业组织牵头,将充电设备和接口标准、充电站运营服务标准等,向目标出口国政府输出成为当地官方行业标准。
多位参会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越来越大,不但充电桩企业要随之走出去,相关的充电标准也应该“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标准规则的广泛性。标准规则制成后,除了要在中国市场落地,也要在海外市场发挥作用,只有广泛使用起来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好标准。
根据企业调研发现,当前充电桩企业产品出口海外时,面临着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做国外相关机构的认证,要根据国外的标准进行测试。如果我们能够制定一些标准能够向国外输出,并成为国外的正式标准,如此一来,一方面增强了我们在国际充电标准问题上的话语权,促进“桩企”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桩企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充电桩及其充电桩标准“到哪儿去”?目前来看,汽车电动化进程较快、环保要求较高的欧洲地区,距离中国较近的东南亚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比较活跃的区域。充电桩的出口,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容量,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当地标准的建设进程、规范程度、以及执行“刚性”等方面,比如说可以考虑重点进入标准规则尚不健全的地区。
关于“怎么去”,多位与会专家提出“抱团出海”的建议,一方面是桩企与车企的抱团,桩随车走,中国车用中国桩,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地区颇受青睐,桩企不妨考虑与比亚迪展开合作,建设与之配套的充电桩以及充电站;另一方面,桩企与桩企之间也要抱团,建立普遍适用的标准规则,避免各自为战,这样就会增强“中国桩”的话语权。
此外,考虑到日系车企电动化转型较慢,而当前东南亚汽车市场又被日系车占领,这就给了中国车企及桩企一个时间窗口。中国相关企业要利用先发优势,先行先试,甚至是“抢占”,力争变成当地的标准制定者。
中国汽车出口成为全球第一的确定性日益增强,中国充电桩在国际上的“地位”必然要与之相匹配,可以预见的是,桩企最终都要走向运营的发展道路上来。那么,针对在海外出口目标国开展示范运营的必要性便不言而喻,制定实施计划也应该提上日程,尽早发挥引领作用。
原标题:中国充电设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