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根据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定义,能源互联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物理基础层面,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为主,气、热、水等多种能源互补融合的网络,涵盖能源生产、存储、能源传输、能源转换和能源消费多个环节,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绿色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其次,是物理和信息融合层面,能源互联网是信息、物理融合的网络,为实现能源信息共享、各种能源协同优化,信息网络是物理网络的大脑,让物理网络更有智慧。最后,是价值挖掘层面,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思维来改变整个能源产业链。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根据国务院[2015]40号文《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能源互联网内涵广泛,主要涉及:
a)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包括能源生产的运行监测、故障诊断、负荷预测、信息共享、协同运行、精准调度、智能管理、安全高效等。
b)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包括光伏和风力发电站建设,储能、微网、主动配电网技术研究,实现能源和信息的双向流动等。
c)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等。
d)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包括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家庭能效管理等。
二、分布式光伏与能源互联网的结合
分布式光伏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元素。本文将从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促进能源互联网建设的角度,探讨分布式光伏如何与能源互联网结合,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智能化、分布式光伏能源网络、分布式光伏电能利用模式、分布式光伏通信网络和新型业务。
(1)分布式光伏发电智能化
a)分布式光伏智能生产运营
分布式光伏智能生产运营内容:提升光伏发电生产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光伏发电生产管理精细化、分析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信息数字化、运行自动化和作业标准化。
决策科学化,主要是指对电站选址、发电设备采购、发电备件管理、发电维护模式的科学决策。信息数字化,主要是指生产监控、管理及分析的资料和过程全面数字化。运行自动化,主要是指设备点检自动化,光伏电站功率准确预报。作业标准化,主要是指光伏发电运行、维护和检修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和行为的规范。
b)分布式光伏与虚拟电厂
虚拟发电厂是将一定区域内的传统发电厂、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和储能系统有机结合,通过一个控制中心的管理,合并为一个整体参与电网运行和电力市场。
分布式光伏通常安装在工厂屋顶或商业地产屋顶,在工厂内通常可能具备了冷藏仓库、空调系统、热泵等可调负荷,通过虚拟电厂控制中心,可以优化虚拟电厂范围内各组成对象的能源供应(即分布式光伏的发电计划和可调负荷的供电计划),并预测发电和用电负荷信息,提供发电和用电负荷的费用信息。
传统电厂与虚拟电厂的电量交易
虚拟电厂控制软件功能包括:发电单元监视和优化调度、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用电负荷预测和管理、数据分析、费用成本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