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并股外,英利尚未找到更多的办法在短时间内将股价拉升回1美元。“英利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早已经用来抵押贷款,而现在股票又不值钱,除了债务重组寻找投资者,已经别无出路。”英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资产债务重组,基本上是破产重组了。”韩晓平说。
地方政府应该放手
“
光伏产业如果不走出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这个怪圈,光伏产业就无法在市场中实现平稳的可持续发展。”韩晓平指出,英利就是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下拼命扩张、盲目求大以致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最终走向资不抵债的窘境。这样不遵循市场规律的教训很深刻。
业内专家指出,产业的发展是由市场和产品发展决定的,而我国的产业是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引导下发展的。我国的光伏产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由于政府的推动而过快发展,过早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而韩晓平认为,从英利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正是与政府的不当干预有关。英利的几次重要转折点,地方政府对其推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早是地方政府依据相关政策,使用资源配置大力扶持光伏企业的发展。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凸显出光伏行业的风险,2011年之后,欧洲各国对光伏行业财政补贴陆续下降和欧美的“双反”调查使我国光伏产业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整个国内光伏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一些地方政府完全无视太阳能电池板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依然采取担保贷款、国有资产注入、地方并购等方式帮扶所辖光伏企业,导致部分光伏企业一味出现生产规模过大、企业产品库存高企、产销率低、利润率逐年下降,直至出现行业性亏损。
“曾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由帮扶过本地光伏企业一味做大的无锡和保定两地的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或许也存在很大问题。”韩晓平认为,必须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像英利这样的企业,下一步的债务重组应让其彻底转向市场,遵循市场,以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加强市场自我调节,用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理顺供需关系,促进自由竞争,并鼓励技术创新,从而由市场的优胜劣汰自发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