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需求及技术因素共振,光伏行业具备成长和周期双重属性。当前光伏的成本已经降低到平价,产业主要矛盾从光伏发电成本,转变为光伏发电的电网接受力。站在光伏产业的历史节点,
技术端:2008年冷氢化技术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光伏生产成本,奠定了晶硅的主流路线;2015年以来的单晶替代潮提升了光伏发电效率,同时生产成本下降,有效扩大了行业需求;近7年来组件封装技术不断进步,双面、半片、多主栅等技术的普及提升了组件功率,提升了光伏发电的竞争力;目前行业主流厂商均在进行电池片技术的研发/量产,topcon路线量产规模最大,占比5%左右,HJT其次;目前光伏消纳是行业最大的技术难题,绿电绿证峰谷电价等电力系统改革、储能逆变器等设备配套是当前行业关注重点。
政策端:200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补贴推动欧洲逐渐成为光伏最大需求地;2008年经济危机、美欧双反,严重打击了我国光伏出口;2009年起,受政策补贴驱动,我国光伏市场正式开启,标杆电价、度电补贴、光伏扶贫、领跑者工程、户用光伏、绿证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场;2018年531新政发布,我国光伏产业由补贴推动向平价推动转变;2021年光伏财政补贴彻底结束,全面进入平价时代;目前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我国相继开展了风光大基地、整县推进等重大项目。
企业格局:全球光伏产业规模稳健增长,中国企业持续加码,占比不断上升。从产量来看,截止2021年,中国四大环节的全球市占率均达到78%以上,全球生产规模前十中中国厂商占据绝大多数。由龙头企业驱动的垂直一体化战略逐渐成为近年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终端成本,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保证订单的及时交付,对公司的产能规划、业务开拓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各国光伏发展: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70GW,较2011年30.2GW提升超462.9%。随着光伏平价时代到来,成本优势明显,光伏发电成为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电力装机的重要选择。全球光伏装机市场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不再依赖某个单一市场,中国、欧洲、美国、印度贡献了主要的新增装机增量。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光伏出口国家。
展望未来,光伏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度,全产业链有望在降本扩需提效中持续受益。
原标题:周期、成长共振,光伏行业具备成长和周期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