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常州市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下称“《措施》”),另有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超470亿元的15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
“制造业是常州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新能源产业是我们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当下常州正围绕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的目标,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2022年,常州GDP达9550.1亿元,正处在迈进“GDP万亿之城”的决胜阶段。该市工业总量当年度首次破2万亿元,其中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常州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既是锻造产业优势的最优选择,更是催生城市蝶变的最佳时机。” 常州市副市长徐华勤说。
加速城市向“新”而行,常州出台《措施》,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谋篇布局”。
投入真金白银,建设产业梯队
《措施》提出,将加快项目的招引和建设,对新引进的新能源领域重大项目进行奖励,对重大项目引荐人给予奖励;同时提升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水平,优化项目办理流程,加强用地、用能等支持保障。
《措施》鼓励企业尽快成长为龙头骨干,对营收首超100亿元、500亿元及1000亿元,迈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世界500强等不同门槛均设置了相应金额奖励。
“此外,我们还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创建‘灯塔工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均给予奖励。”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介绍。
聚焦技术难关,打造创新策源地
平台载体是重要的创新源头。“当前,常州正推动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积极争创清洁能源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创新平台的高能级跃升将带动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说,该局还将深化“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机制,针对企业“堵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基石。“我们将注重‘市场化’机制,更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将高薪酬作为市场化选才的重要标准,给予相应奖励。”常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杨琪介绍,该市既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量身打造特殊支持政策,同时大力实施“青春留常”工程,建成10万套人才公寓面向广大本硕博毕业生与在常高校大专毕业生。
加速应用推广,城市不断“焕新”
《措施》提出,要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应用,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地的推广应用;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到2025年建设完成10个“新能源应用示范工业园区”、10个“新能源应用示范服务业集聚区”、10个“新能源示范美丽乡村”。
“力争3年内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规模达到300兆瓦以上、2年内全市电化学储能规模达到300兆瓦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累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绿电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表示。
此外,《措施》还提出将统筹各级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进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出租、环卫、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
强化金融保障,营造产业生态
“全市目前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9家,其中新能源上市公司36家,占比40.91%;总市值4176亿元,占比61.68%。”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刘敏说,在金融活水灌溉下,常州涌现了一大批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与后备企业。未来,该市将持续强化金融与法律保障,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根据《措施》,从2023年起,连续三年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将安排不少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帮助企业丰富融资途径,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股改上市。
同时,该市将发挥创投机构的资本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探索采取“同股不同权”等方式,切实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扶持,并加快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
原标题:常州奋楫新能源“两个万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