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城市崛起的推动力是什么?
在大变局、大竞争中城市如何抓住战略性发展机遇?
二三线城市,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产业集群?
一个叫常州的地方,用自己和新能源产业的精彩之约,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个漂亮的答案。
很多人惊讶于:一直低调的常州,怎么一下子就抓住了新能源这个超级风口?
很多人不明白:曾经还被视为“掉队”的常州,怎么就敢喊出“打造新能源之都”这个响亮的口号?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复盘。
今天,我们就用三句话,来深度阐释一下龙城常州为何能、以及如何将全力奔赴“新能源之都”。
第一句话:
建设新能源之都,是常州坚守实业、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基因传承。
回望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六七十年代“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八十年代“第一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到九十年代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从乡镇企业“洗脚上岸、改革拓荒”到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一批批企业历经百年积淀、一代代企业家历经薪火相传,常州制造业自发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雏形。
在这期间的每个阶段,低调、务实、不张扬的常州人始终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主动引导产业发展,立足公私合营后的纺织、印染产业发展出机械、电子产业,立足零部件配套加工发展出整车整机,立足传统产业发展出十大产业链、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可以说,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的历史过程。
前不久,常州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两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年度督查激励,其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更是已三次获激励,这进一步印证了:
善于培育产业链、勇于探索新领域,是常州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与传承。
常州新能源领域“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形成,有着同样的历史勾连。
常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
在这个过程中,常州既有万帮新能源、星宇车灯等本土企业的奋力拼搏,也有江苏时代、比亚迪汽车等引进企业的奋勇担当;既有天合光能、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的牵头带动,也有贝特瑞、聚和新材等协作企业的聚点成链;既有上上电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创新企业的规模引领,也有天目湖储能院、中汽研等科研院所的智慧赋能。
千帆竞发、奋楫者进,正是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血脉传承,常州这座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的深厚底蕴,新能源之都建设才水到渠成、势成磅礴。
第二句话:
建设新能源之都,是常州将最好“时与势”转化为最独特优势与最强大动能、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自觉。
最好的“时与势”在哪里?
时代是最大的机遇,趋势是最强的力量。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27%,2025年可望达到4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正处于井喷期,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球超级蓝海市场更是不可估量。
而新能源产业在常州,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2023年,在新能源产业的推动下, 常州GDP迈入万亿大关已成定局。
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双超万亿元,支撑制造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
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看,2022年动力电池产业支撑了溧阳、金坛县域经济快速崛起,两地新增开票销售超过2000亿元;新能源整车年产量超34万辆,为武进、新北两翼齐飞增添强劲动力。
可以说,各板块新能源领域产业的统筹推进、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加速了常州经济格局的重构。
新能源也已经在重塑、而且将继续深度重塑常州的人才结构。
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引进博士人才比2020年增长了200%,引进硕士人才增长近30%,仅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吸引了各类人才近6000人。
随着新能源赛道对青年人才吸引力和需求度的不断增长,厚实的育才“土壤”和强大的留才“磁场”,将在常州进一步形成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新能源也在改变着常州人的生活方式。
2022年,常州新增新能源汽车37936辆,增长116.5%;溧阳作为以县为单位开展电动中国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获得高度肯定;一幅绿色、低碳、智慧的未来城市画卷正在龙城大地徐徐展开。
第三句话:
建设新能源之都,是开题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时代担当。
常州要奔赴的“新能源之都”,目标高远。
这个“新能源之都”,是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新能源之都建设,是常州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的先手棋、突击队、新标志。
它是加速全省乃至长三角产业竞合的有效方式。
后疫情时代,跨区域间合作愈发紧密,供应链协同愈发重要。理想、比亚迪、江苏时代等新能源龙头项目从落子常州到深耕常州,天合光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企业从本地龙头到辐射全国,携手共进、勇闯新能源赛道的常州军团已现峥嵘。
凭借“发储送用”全链条闭环的产业基础,以及集聚度全国第五的先发优势,常州将进一步吸引和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携手长三角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它是助力国家抢占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使命担当。
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和封锁的战略突破口,常州在这个领域的基础与优势为我们增添了信心:
目前常州已拥有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集聚中汽研、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上上电缆多次填补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空白,天合光能先后25次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上刷新世界纪录,天目先导全球首创纳米硅碳负极……
2019年以来,常州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39.7%,居全国前列。
常州已经在光伏和电力装备领域实现领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并跑,下一步,常州就是要全力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中展现常州力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中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就在昨天,常州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就是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会上推出“新能源之都十条”,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制定出10条重磅政策。
简单列出几个:
从2023年起,连续三年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安排不少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
对来常工作的青年人才,实施“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
从2023年起,原则上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主城区新增公交车基本实现电动化……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的讲话也十分精彩,有一些我们也想记录在这里,以飨读者。
比如——
建设新能源之都,绝不是只惟新能源,如果丢掉发展根基,无异于自废武功。常州还要加快推动赖以成名的智能制造装备、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和细胞技术等未来产业。 现在新能源领域很多是青年企业家们在担纲承梁,大家要在市场的洗礼中磨心志,练筋骨,长本领,在常州这片沃土上创造出一流的公司、伟大的产品,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党委政府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紧,也要舍得下本钱支持企业技术攻关、标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舍得、等得,创新路上,不管有多少爬坡之险、涉滩之险,党委政府和你们一起闯关夺隘、奋楫博浪。
常州奔赴新能源之都的理想,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这场奔赴之旅, 常州没有“里程焦虑”,只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
对常州,以及更多像城市这样的城市来说,从来没有等出来的成功,永远只有干出来的精彩。
我们相信,新能源的赛道坡长雪厚,是未来最有希望、最具确定性、最富爆发力的领域,一定会诞生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我们也深深祝福常州,让新能源的产业高峰昂然耸立,让新时代的智造名城基业长青,在新能源的超级风口之上真正体现城市价值、城市担当。
原标题:三句话,读懂常州为何全力奔赴“新能源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