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些假央企、伪国企通过“挂靠”等方式获得“央字号”,挂上央企的金字招牌,游走在灰色地带,以获得融资、拿到项目。而在履约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等,既严重损害了被“碰瓷”央企的信誉,又造成了相关合作方利益损失,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触碰了诚信为本的红线,更涉嫌违法犯罪。
2019年12月24日至25日,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要清理未出资、不控制却冠以中央企业名号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处于清算状态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
2021年以来,国资委在开展打击冒牌央企专项行动之外,分别公布了第一批353家假央企名单(点击查看)和第二批175家假央企名单,两批共计528家假央企。
从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来看,涉及行业包括建筑施工、房地产、能源、投资、贸易、文旅、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服务等。其中,建筑施工类假冒央企比较多。例如,中国电建去年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涉及自身的假冒国企达到151家之多。
造假手段花样百出
截至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总共有98家,这98家央企又因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等下设众多子企业、孙企业。
华润集团副总法律顾问张刚表示:“在实践中,我们处理和上报的假冒国企案件类型是五花八门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有的不法分子将集团下属企业虚假注册为股东,冒称为国企;有的不法分子直接冒称自身为集团企业,冒充集团或下属公司管理人员,以集团企业或管理人员的名义招摇撞骗,开展不法活动;有的不法分子冒用集团网站或APP开展不法活动如融资诈骗等等。
除了上述类型外,其实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疑似假冒国企。这一类与前三类存在较大差别,主要是通过注册一些相似的企业名称来实现的,不完全是显著和直接恶意假冒,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假冒国企,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范畴,是否构成“假冒”,需要司法机关等根据案件实际情况依法裁决。
首先是发现难。其次,除根难。
从国资委的假央企名单可以发现,中国电建可谓被假冒的“重灾区”,涉及假冒国企有一百多家。
秉持着“发现问题、立即处置、坚决维权”的工作思路和态度处理假国企问题,中国电建法务部副主任屈自伟表示:“截至目前,公告清单中的假冒国企均已通过撤销、注销、股权转让等方式得以处置,其中假冒二级子企业作为股东的已全部处置完毕,涉及其他的假冒国企设立的子公司,在工商信息查询系统已不显示与中国电建的关联关系。”
然而,让屈自伟没有想到的是,在处理完百余家假冒国企后,中国电建在后续的排查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多家新产生的假冒国企,其中一家注册地在北京怀柔的假冒国企甚至假冒到中国电建集团层面。
屈自伟对此坦言道:“真是防不胜防!”
发现涉及自身的假国企是央企维权的重要前提。屈自伟认为,其实,央企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管理系统来查询假冒国企的途径是便捷的,但难就难在假国企是一个长期问题,层出不穷。央企要建立长效机制来预防和解决。相关机构表示,假国企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是目前工商登记仅对材料做形式审核,不法分子造假难度低、违法成本低,央企面临发现难、处置成本高且难度大的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发力。
多方合力打击假国企难遁形
“解决假国企问题,要多部门形成合力,也要进一步提高央企信息透明度。”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
屈自伟则以中国电建所属电建国际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公司)处理10家假冒国企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建的处理经验和流程。国际公司在确认该10家公司系通过伪造公司印章,假冒法定代表人签名,提供虚假注册材料的方式登记注册后,先成立工作专班,然后向假冒国企发出《律师函》,向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投诉函》,并就其中存在的涉嫌违法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与此同时,国际公司在官网和报纸等媒体平台发布公告,履行告知义务。此外,中国电建在必要时也会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据介绍,中国电建在建立健全定期梳理排查机制的同时,于2021年11月至12月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内控评价工作,已经将违规挂靠和品牌使用纳入年度内控体系监督评价,并不断加强日常法律审核监督。
原标题:痛打假冒电力央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