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还需多元化
“中欧价格承诺在初期对我国
光伏企业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一方面当时销售总量中有相当比例都是出口至欧洲,新兴市场和中国国内市场还不足以消化产量;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但尚不具备规模。”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然而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广泛发展,欧洲市场占比在近两年已显著下降,我国企业都将销售重心放在了中国国内市场以及亚太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一些企业又陆续在海外投资建厂,使得中欧价格承诺目前所能产生的影响已较为有限。”
自2012年、2013年的低谷后,我国的光伏行业进入了恢复性持续增长阶段,今年以来持续回暖。 1~9月,中国多晶硅产量达10.7万吨,同比增长9.1%;电池组件的产量达31吉瓦,同比增长32%;新增并网光伏装机量约10.5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8吉瓦,中国在产18家多晶硅企业中,10家实现满产,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过15%,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情况趋于良好。
据中国光伏协会理事长高纪凡透露,在出口方面,虽然面临包括欧洲、美国的一些贸易摩擦,但通过中国光伏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出口持续向好。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此前欧盟曾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11年、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总金额约为204亿美元、100多亿美元。而经过几番摩擦,欧盟已不再占据中国光伏出口市场近半壁江山。日本在2014年跃升为中国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了61亿美元光伏电池组件,日本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其中对日出口占31.28%,而对欧出口只占19.47%,亚洲市场占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额的56.64%。
因此,刘丹阳也一再提醒说,面对贸易摩擦,除了要始终保持清醒,还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直面低价竞销、无序出口等问题的存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今后参与国际竞争,企业还将面临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环境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更高的标准,也可能引发比较广泛、更加多样的贸易摩擦。
对此,除了通过磋商和对话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商务部也希望企业要着眼长远,重视贸易摩擦的应对,规范经营和出口秩序,采取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范围的产业合作。
事实上,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具备了包括规模、技术、管理、人才在内的全球领先的优势。当前,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在发展太阳能。这给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提供了很多机遇,而包括天合、晶澳、晶科、中利腾晖、比亚迪等在内的企业都在全球布局新的产能。“除了能够防止贸易摩擦的发生,同时也让中国的企业在全球有更大的影响力。”高纪凡表示。
而刚刚发布了三季报的晶科能源也表示,其出货量全球分布更趋均匀,美国、新兴市场(包括南美、智利、墨西哥)以及亚太市场发力强劲,马来西亚工厂的产能也开始释放。
对此,晋能科技也表示,将随着市场开拓的步伐,逐步扩大产能,走向世界。该公司已获得了包括CB认证、日本JET认证、英国MCS认证、中国CQC领跑者认证、TüVNORD盐雾耐受性认证和氨气耐受性认证在内的多项国内外产品认证证书,并在今年9月完成了对中兴能源巴基斯坦90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项目 50兆瓦供货。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光伏项目的合作,深入各国的清洁能源市场,把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带出国门。”杨立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