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现状究竟如何?
嘉华农业业主介绍二期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
堂堡乡磜下村光伏太阳能发电板建于村部楼顶。
被看好的光伏扶贫
“下周就可以并网发电了,到时候不仅村集体每年都会有几万元的稳定收入,而且入股的贫困户每个月也都会有一部分收益用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在偏远的永定区堂堡乡磜下村,村支书阙培汉指着村部屋顶的电池板说。集中有限的扶贫资金建设屋面光伏电站,用电站较为稳定和长久的收益解决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的增收问题,磜下村开辟了永定区光伏扶贫的先河。
磜下村有138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毛竹和外出打工,长期以来不仅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增收也很缓慢,是省定重点扶贫村。
今年,在省下派该村第一书记王霖的谋划下,村子集中使用省里的扶贫捆绑资金,采取“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利用村部大楼屋面空地,布设了总面积26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建起了装机容量42千瓦的光伏电站,创造了当地光伏扶贫的新模式。
王霖说,这个光伏电站由村委会和村里的9户贫困户共同出资建设,共投资32万元,并网后每年收入大概在6万元左右,9户贫困户每户每月可以拿到将近150元,持续25年以上,其余的归村集体所有。另外,考虑到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这9户每户投入的1万元除了由区农业局补贴3000元外,其余的7000元以村委会名义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区农业局还给予贴息。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方法,前景大家都比较看好。”王霖坦言。
堂堡乡纪委书记谢学优说,该乡是传统的农业乡镇,10个建制村全部是“空壳村”,集体收入为零。乡里也想了很多增收办法,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各村的发展一直没什么进展。目前看来,建设光伏电站收入比较稳定,建好后也基本不用管理,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准备在全乡进行推广。“二三十万元的扶贫资金发给老百姓一下子就没有了,如果集中起来搞光伏电站,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可以逐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个办法可行。”他说。
光伏电站遍地开花
站在永定区湖雷镇的嘉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观景台上,基地里总面积1080平方米、大体呈十字形的太阳能电池板带十分醒目。企业主张育海介绍说,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装机容量160千瓦的光伏电站,月发电量大概在2万千瓦时,公司自用3000多千瓦时,其余的卖给电网。这样算下来每年的投资收益率能达到15%左右,挺不错。
“不仅可以满足基地里大棚种植的抽水灌溉、照明需要,电池板还可以遮阳挡雨,连彩钢瓦都省了。我们二期准备投入1800万元左右,建设2兆瓦的光伏电站,采取全额上网的模式,上边发电下边种植,建设‘农光互补’的现代农业典型。”对于光伏电站的未来前景,张育海十分看好。
在位于城区的永定一中办公楼楼顶,也有一个装机容量为5千瓦的光伏电站,这个电站是当地第一个由法人在电力部门备案建设的光伏电站。永定一中副校长俞联斌说,这个电站是前两年由该校校友福建光博太阳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衍增捐赠的,每年发电约7000千瓦时,基本能够满足整栋楼的用电需求,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科普基地,能够让学生对太阳能发电有个直观的感受。
而在永定区培丰镇文溪村,一个“光伏养老”的故事广为流传。村里有一户郑姓人家,几兄弟都在外工作,70多岁的老母亲不愿意外出独自在家。考虑到老母亲年迈后的生计问题,几兄弟一合计集资八九万元,利用老屋的屋面建设了一个装机容量10千瓦的光伏电站。目前,老人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光伏电站成了养老的工具。
对于当地光伏电站的蓬勃发展,当地电力部门深有体会。据永定县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银霞介绍,按照有关规定,自然人建设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由电业局统一向发改委备案,备案后电力部门给予并网并按月结算补贴。
截至10月底,当地经自然人建设的光伏电站已备案65家总装机容量1400千瓦,正在办理中的有42家,而2013年至今年5月初,备案的只有26家,当地光伏电站发展的井喷之势由此可见一斑。早期的光伏电站都是采取余电上网的方式,上网电价加补贴后为每千瓦时0.83元,目前全额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
陈银霞说,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电力部门责无旁贷,光伏电站要并网的,可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无偿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