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124.8%、34.9%,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其中2家为中国总部,当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江苏二分之一,产业链完整度达97%。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预计实现产值超2800亿元。一座“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的“新能源之都”乘势而起。
从百亿元项目到千亿元产业链,再到万亿元产业集群,短短十多年时间,常州从无到有打造出一片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 “发电—存储—输送—利用”产业闭环,彰显出新能源带来的“龙城之变”。当前,常州正奋楫打造“新能源之都”,赛道全且均成规模、龙头强且高度集聚、成果丰且创新驱动的动能密码强劲释放。
常州在自身打造成为“新能源之都”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产业发展带来三点启示。
启示一:立足基础条件,保持定力推动差异化发展。
产业强是常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上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41个工业大类中有37个,207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高,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700多家,其中40%是装备制造,这一优势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最齐全的。
理想汽车常州制造基地
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新能源之都”,尤其强调把产业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特色优势凸显出来,把握发展风口,选择既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动力电车、整车制造等前沿赛道前瞻布局,在已有产业高地上培育产业高峰、打造产业高原,以一产带一链、以一链兴一群,为自身赢得发展空间。
这启示全国各地在选择新能源产业赛道之初就要充分衡量自身产业基础和实力,避免在产业规划和培育过程中盲目跟风发展,在项目招引上只盯着大项目而忽略产业契合度,不仅对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也不利于产业成长壮大。
启示二: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要素集聚、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效率都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这只手”,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政府服务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必要条件。从产城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实力不仅仅在于产值规模有多高,而是在于已经形成了市场与政府、产业与城市耦合联动的发展格局和生态体系,为市场主体高效率生产和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和国内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常州市政府一直给予电力供给和设备、人员支持等诸多扶持,确保企业生产用电不断档,避免资源浪费和成本损失。这是常州用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铺路的一个缩影。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如何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发展的真实痛点和多元需求,更加专注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和精度,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各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启示三:重视创新要素,大力度吸引顶尖人才。
科教、人才曾是常州发展的短板。多年来,常州坚持“科技长征”招引大院大所,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全面打响“天下英才汇龙城、创新创业在常州”品牌,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在竞争中破圈突围的关键一招。
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2012年以来常州新增“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377人,新增人才总量83万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150万人,省双创团队入选数量全省第二,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江苏第一。过去五年引进博士1300多名、硕士1.7万名,为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这也启示各地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要让人才“画像”高度匹配产业布局,注重做好产才融合文章。
原标题:常州“新能源之都”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