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81012号提案的复函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我市海洋经济的若干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并会商市经信局、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产业转型,构筑绿色产业体系
(一)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有效抓好能源“双控”,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建立能耗双控与项目前期计划联动机制。实施“腾笼换鸟”低效企业整治,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今年上半年完成11家高耗低效企业整治任务,腾出用能空间3985吨标煤,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4.87%。高度重视双碳工作,高规格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系统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初步形成1+6+1+N政策体系,浙江省双碳数智平台市县已全部贯通,申报获批低碳试点县1个、低(零)碳乡镇2个、低(零)碳社区10个。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最大程度下放县级生态环境部门项目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提升属地全过程监管服务时效。聘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省评估中心等专业机构担任“环保管家”,为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出台《重大项目预审机制(试行)》,实现环境准入关口前移。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专人”服务机制,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机制,从机制上确保重大项目早会商、早预审、早落地。
(二)打造绿色产业结构。石化产业,建设伊始,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就确立了“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的总体定位。2018年,基地率先在全国石化园区建立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19年、2020年,基地结合生产运行实际,完成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年度试评价工作;2022-2024年,基地将全面、系统地实施基地循环化改造。目前相关改造方案正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为后续申报循环化园区做准备。同时,基地绿色园区发展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正在内审,计划2023年进行申报(因绿色园区申报需3年历史数据)。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实施百亿级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以智慧海洋舟山区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成功引进成都盟升电子公司、航天五院总体部等企业。按照“一平台、一园、一基金、多应用”的建设思路,建设船联网产业园,启动实施一批产业链示范项目。船舶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重点船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支持骨干造船企业探索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实施船载冷冻冷藏装备改造项目,推进远洋企业以新材料船舶实现作业渔船更新换代。海洋渔业,出台《水产精深加工行业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实施意见》,聚力建设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吸引大洋世家、海力生、浙江兴业等领军企业。全市拥有海洋生物、海水产品深加工等生产线300余条,水产品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占全省一半水平。
(三)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截至目前,我市清洁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443万千瓦。新奥LNG一期、二期相继建成,形成500万吨/年接卸能力;六横浙能LNG项目加快推进,六横中国石化加氢站投运,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潮流能机组成功并入国家电网,全市建成陆上风电项目5个、海上风电项目4个,已建光伏装机容量25.4万千瓦。谋划发展风电、光伏、储能、制氢装备制造、碳汇交易等5大产业链,加快推进华润1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远景能源等项目。
二、强化项目支撑,明晰产业布局
(一)完成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印发《舟山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遵循牌子就高、政策叠加、范围适当等原则,有序推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到 2021年底,全市开发区(园区)数量从22个整合到6个,其中市本级2个,分别为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四县(区)各保留1个,分别为定海工业园区、普陀经济开发区、岱山经济开发区和嵊泗小洋山区块。6个开发区(园区)空间范围原则上要求集中连片且控制分片区数量,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优化各开发区(园区)空间规划布局。淘汰撤销的开发区(园区)不再布局新的产业项目。全市重大产业项目、省市县长项目优先布局在整合后的开发区(园区)。
(二)积极谋划平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聚焦聚力,明确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信息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航空等主导产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定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临港机械装备、大健康及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普陀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天然气化工等主导产业。岱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及配套、油气储运贸易、装备及汽船配制造等主导产业。嵊泗县小洋山区块发展国际航运服务产业,深入推进浙沪洋山合作开发。
(三)推动项目重大要素保障。印发《2022年舟山市能源要素保障政策》,明确在严格控制能耗强度的基础上,对符合国家“六大领域”“四个条件”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能耗、煤耗等资源要素国家单列和省级统筹支持。同时,利用可抵扣的新能源能耗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能需求,鼓励企业新增能耗需求由腾出存量用能予以平衡。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企业用能,合理保障高附加值低能耗企业用能。发布《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统筹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统筹、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做到“应申请尽申请”。完善开发区(园区)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根据全市补充耕地指标库存情况,重点保障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
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高能级平台
(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港,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东海实验室成功创建省实验室,我市成为全省第四个拥有省实验室的设区市;总投资近2亿元的舟山人才创业园开园,其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启用并力争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中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清华大学资源共建的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已完成实体注册,并纳入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省校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建设全速铺开。下一步,我市将全面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港,推进“一体、两翼、四片区”创新空间布局,以东海实验室、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技术策源地为牵引,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二)高质量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雏鹰行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孵化和培育壮大一批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共25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55家,累计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2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居全省前列。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对“首升规”工业企业,第一年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对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培育企业给予专项奖励。鼓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联合,争创各级各类创新平台。
(三)组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率先出台“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揭榜,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22年以来,聚焦我市四大科创高地及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建设,面向产业部门征集“科技+产业”技术需求45项,面向企业、高校院所征集省“尖兵”“领雁”攻关需求41项;启动实施12项2022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3项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全市实现技术交易额14.38亿元。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优化技术市场的配置效率,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真诚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24日
原标题:浙江舟山:光伏累计装机容量254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