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实现绿色供电,这些“绿电”主要由河北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这不仅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多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就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
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落后于美国。此后,中国从政策、资金和技术途径等方面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到2021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3倍。
可再生能源行业巨变的十年,也是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年。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运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71台、装机76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6.7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再实现翻倍。
近十年来,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2022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可在十年前,当时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只有2.7%,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量在能源消费增量当中的占比是40%左右。随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电、核电等开发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增量当中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60%左右,转型发展的力度将更大,进程会更快。
随着装机量的持续上升,过去十年间,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低风速、抗台风、超高塔架、超高海拔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10兆瓦海上风机开始批量生产。
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使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仅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就相当于7.5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20.7亿吨、40万吨与45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上升不仅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也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达到1270万个,一年内增加了70万个。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在亚洲。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占全球总量的42%,其次是欧盟和巴西,各占10%,美国和印度各占7%。
而人才大量涌入也加速推动中国光伏、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报告看,太阳能是2021年发展最快的行业,提供了430万个工作岗位,超出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是太阳能光伏板制造和安装大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7家是中国企业。随着中国光伏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依托自主可控的专利技术与规模优势,发电成本较10年前下降约80%,牢牢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与光伏同样“励志”的是水电。上世纪90年代,我国水电事业仍在努力追赶国外先进水平。以三峡工程为标志,我国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水电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开工建设为标志,我国水电建设能力跨上了新台阶。白鹤滩水电站不仅是世界首个单机容量机组达到100万千瓦的水电站,也是国内首个100%采用国产机组的大型水电站。
从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电站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白鹤滩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数字的变化不仅代表了容量的提升,更意味着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100万千瓦水电机组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高端产品,已超出现有技术水平和规范,世界范围内均无现成经验可借鉴。这足以证明,中国不仅在建坝规模上领先全球,技术制造水平也已进入引领阶段。”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贾金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而在风电领域,在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加强研发的推动下,中国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兆瓦级风电整机及多数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赛迪顾问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陆上风电机组的主流单机容量已经由“十二五”时期的1.5MW提升至2021年的3.0MW及以上,并正在布局5MW或6MW以上容量更大、适应不同运行环境特点的定制化风电机组,陆上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国际一流。中国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已经具备10MW及以上等级风电机组、大型变压器、各种电压等级海缆的生产能力,以及400MW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随着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系统形态加速迭代演进,中国已逐步从新能源利用大国向新能源技术强国、新能源产业强国迈进。”赛迪顾问研报如此分析。
储能技术占得先机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也存在受环境条件影响巨大的劣势,很容易产生发了电但未使用的结局,继而产生“弃风弃光”问题。而且当发电端的输出与用电端的负载不匹配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面临挑战。
而储能技术可以将电力在输电终端储存起来,用电端不再单纯依赖电网供给,因此储能成为未来电网的重要一环,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储能系统主要分为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两大类。就具体储能方式来看,大多数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近年来,随着锂电技术突飞猛进,电化学储能安装灵活、建设周期短、应用范围等优势逐渐显现,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技术方向。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数据,2022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储能项目共66个,其中包含51个电化学储能项目。
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锂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的中国企业已经占得先机。
在2011年成立之初,宁德时代就已经布局储能电池业务。原宁德时代二号人物黄世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两个业务目标,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储能电池。数十年来,宁德时代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如今储能系统营收也实现连年增长,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暴增601.01%。
相比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更早就开始探索储能。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始重点布局储能领域。如今其储能产品已经实现全方位覆盖。
华为、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巨头也相继“大手笔”入局储能。可以预见,未来储能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而随着在研发上的大手笔投入和技术积累,中国企业将在电化学储能驶上“快车道”,并且带动储能市场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
原标题:可再生能源推动中国绿色发展 储能技术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