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 50797-2012)》,提出如下公式。
(公式1)
(公式2)
N—光伏组件串联个数(N取整数) Kv—光伏组件的开路电压温度系数
K’v—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温度系数 t—光伏组件工作条件下的极限低温
t’—光伏组件工作条件下的极限高温 Voc—光伏组件的开路电压
Vmppt—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 Vdcmax—逆变器允许的最大支流输入电压
Vmpptmax—逆变器MPPT电压最大值 Vmpptmin—逆变器MPPT电压最小值
上述公式也是工程师们常用的设计方法,我自己也一直沿用这个方。然而,在这个公式中,部分参数是无法获得的。
1、工作电压温度系数K’v
各组件厂家的规格参数中,都不会有这一项,一般采用开路电压温度系数Kv进行计算;
2、工作条件下的极限低温t
首先,光伏组件运行后的温度,会高于环境温度的;其次,光伏系统只有在白天才能运行,夜间其实是不运行的。因此,t理论上应该是昼间光伏组件的极限低温。
然而,光伏组件的温度会比环境温度具体高多少?这个尚无定论;但在全国众多的气象站中,只有很少的几个气象站,可以收集到昼间极端高温、昼间极端低温数值,大部分气象站是无法获得的。
因此,极限低温t一般取环境的极端低温。
3、工作条件下的极限高温t’
如前所述,光伏组件运行后的温度,会高于环境温度的,但具体高多少尚无定论。下图是一张组件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图。
图1 环境温度、辐照度与组件温度的关系
可以看出,组件温度可以比环境温度高出20多度。根据文献《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中的温度影响》(王建军)介绍,西宁地区可测出背板温度高达70℃。因此,我在计算时,极端高温一般采用环境温度增加25℃、或者直接采用70℃的方案。
例1:以天合260W多晶硅组件为例,假设当地极端低温为-30℃;逆变器最大开路电压为1000V,MPPT电压在420~850V。
表1 天合光伏组件技术参数表
根据上表,Voc=38.2V、Vmppt=30.6V、Kv= K’v =-0.32%/℃,运用GB 50797-2012中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表2 天合260W光伏组件串联数量计算
可以看出,若逆变器最大开路电压为1000V,MPPT电压在420~850V时,则,开路电压:N1≤22;MPPT电压:17≤N2≤23,最终串联个数取22个。
二.在传统设计中,会产生计算误差
1、温度取值造成的误差
由于极端低温是采用全天环境温度的最低值,运行时的组件温度应高于这一值。因此,上文中的N1结果会偏低。
假设全天环境温度的最低值为-30℃,肯定出现在非运行的夜间;如果白天运行时的极端低温在-18℃以上时,计算得N1≤23,每个组串就可以采用23串的方案。
因此,若采用昼间极端低温进行计算,每个组串的串联数量可能会增加。
2、开路电压的取值
“例1” 中计算时,Voc取标称功率下的开路电压,即260W时的开路电压,此时辐照度=1000W/m2。
然而,当辐照度=1000W/m2时,必然是中午前后,肯定不会出现极端低温。从图2的I-U曲线可以看出,当辐照度下降时,开路电压虽然变化不大,但还是有小幅下降。
图2 光伏组件的I-U曲线
表1中的组件参数,分为STC条件和NOCT条件。NOCT条件时,辐照度=800W/m2时,虽然此时肯定不会出现极端低温,但相对于辐照度=1000W/m2时,参数取值相对更准确。根据表1,使用矫正后方法进行“例1”的组串设计时,各量的取值如下表:
表3 矫正后的电压取值
计算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当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采用矫正后方法计算,“例1”的计算结果为:开路电压:N1≤24;MPPT电压:17≤N2≤25,最终串联个数取24个。
当然,辐照度=800W/m2时出现极端低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若采用辐照度=200W/m2时的组件参数,计算结果应该会更加准确;但进行矫正后,说明260W组件在极端低温≥-30℃情况下,采用每串24个组件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