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大潮中,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就是其中一位。
1985年,于吉红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师从徐如人院士,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国际无机合成、纳米科学及固态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老一辈科学家唐敖庆、匡亚明等,特别是我的导师徐如人先生对科学无私奉献、执着追求且淡泊名利的精神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不断追逐理想和事业。”于吉红说。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潜心治学,在功能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创制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研究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相关重要创新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在传统合成中,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如何实现功能导向,定向设计合成分子筛材料是现代合成化学的前沿性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自1998年从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以来,于吉红一直坚守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挑战难题,守正创新。她带领团队建设分子筛合成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成功合成出多种新型分子筛拓扑类型,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同时,于吉红也在不断思考,尝试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对分子筛材料的原有认知,将分子筛的应用拓展到储能、光电、传感等领域。2021年,于吉红团队研制了一种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是分子筛固态电解质应用的新突破,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尽管科研任务很繁重,但于吉红依然坚守教学一线,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她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已培养博士70余人,其中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于吉红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于吉红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继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此次又光荣当选二十大代表,于吉红表示,未来仍将坚守科研教学一线,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为祖国科教事业的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于吉红:用科技梦助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