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充电网美好畅想落地仍有待时日
日期:2022-09-2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miaowany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尽管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但充电行业从未停止对充电终局美好图景的畅想。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不断增大,充电桩的无序充电、对电网构成冲击等弊端开始显现。其实,“由充电桩向充电网发展”一直是行业人士的呼吁。从“充电桩”到“充电网”,虽一字之差,其背后代表的却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系统之间的差别。

可以看到,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空间依旧很大。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86万辆,同比增长1.1倍,占总销量比重达22.9%。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能达到550万辆,占比约23.9%。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000万辆。根据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预测,到2025年,我国私人充电桩有超过700万台的建设需求,保有量将达1000万台。在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三四五线城市才刚刚开始普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充电桩,背后连接的是正在进行的能源变革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此前,行业人士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让电动汽车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不可否认,实现“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是“双碳”战略目标下的美好愿景。当下,面对不断增长的销量,可以预见的是,电动汽车作为全社会最大规模的分布式储能资源,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源网荷储”互动的主力军之一。

从“充电桩”到“充电网”,是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建设充电桩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充电难”问题。近10年来,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的充电体验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规模来看,电动汽车蓬勃发展带来的充电需求,需要建立充电网才能承接。因此,电动汽车和电网之间需要形成互动:充电系统不仅要向电动汽车充电,而且要向电力系统放电,以达到调节新能源电力系统、使电力系统平衡的目的。

从产业发展质量来看,“十四五”期间,新一轮充电技术的发展,正与5G、数字化、网联化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充电桩将不再仅仅提供单一的充电功能,而是作为终端,将汽车、能源、数据等联系起来。比如,目前V2G作为帮助电动汽车发挥分布式资源作用的核心技术,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充电需求,也能够提供调峰、调频等电网辅助服务,有利于新能源消纳。在上海等地的部分小区,已经采用价格、激励等手段对用户进行引导,使电动汽车与电网进行互动,参与到电力系统的交易中。

从“充电桩”到“充电网”时代,按照设想,“车网互动”将经历无序充电、被动有序充电、主动有序充电、智能双向充放电4个阶段。随着4个阶段的实现,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将作为电力来源,充电变得可控可调,能有效减轻配电网压力和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极大提升分布式能源利用率,降低成电成本。

目前来看,充电网时代的到来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当前新能源私人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充电市场将随之逐渐进入“私家车时代”。作为新能源汽车和电网互动的最大潜力所在,私家车的充电场景——社区充电依旧面临着很多难点,这也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充电行业的主要推进工作。其次,充电网的建立需要运营商做好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一家运营商想要构建多个场景的网络,比如公共充电网、社区充电网、园区充电网等,不仅需要强大的线上服务运营网络,引导车主进行充电,还需要线下强大的地面服务网络,做好包括设备运营维护,安全有效管理等工作。再者,“充电网”时代的到来需发挥规模效应,仅靠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无法实现。因此,充电网的建立需产业生态的各方一起加入,除了运营商、消费者,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电力市场化和电力交易等各种社会资源。

原标题:充电网美好畅想落地仍有待时日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汽车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