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出了关于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下称“CSP”)的一纸通知后,10月8日资本市场开门见涨,涉及CSP的概念股中——首航节能(002665,股吧)(002665.SZ)、天壕环境(300332,股吧)(300332.SZ)、新三板公司中海阳,有两家公司表现抢眼。在大盘高开后,首航节能和天壕环境分别大幅上扬了8.07%和6.16%。
然而,相比更为简单和成熟的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内处于襁褓中的CSP行业,争议却不断。多数人士认为,当前情况下CSP的发展条件还不成熟。高昂的建设成本、不确定的技术路线,都暂时无法支持该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国家能源局的鼓励措施意在试水,是否会大规模推动CSP项目的建设,仍是未知数。
技术路线尚无法支持产业化
这则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刺激作用的通知全名为《关于组织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示范项目以槽式导热油、塔式水工质和塔式熔盐等三种技术路线为主,申报的装机单机不低于50兆瓦。同时该通知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总投资的20%,建设期按2年、经营期按25年计算;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则参考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平均收益水平;增值税税率暂按经营期25年内的17%测算。同时为了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该通知对同一技术来源和类型的项目进行数量控制,同一项目业主在一个省的项目超过1个时,应为不同的技术路线;企业可以在不同地区申报项目,但总数不超3个,同一技术路线和技术来源不超过2个。
上海电气(601727,股吧)一位内部管理层在电话中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CSP的建设成本过高,相比普通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要高出3到5倍。比如每瓦的光伏电站建设成本是9元,CSP在30元左右。因此,国家能源局试图用引导的方式来开启CSP市场。
“当然,如果企业自己认为,可以承受CSP的投入且不追求盈利的话,你可以大胆进入。”他说道,目前CSP的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现有的槽式、碟式斯特林、塔式、菲涅尔等四种技术中,碟式、菲涅尔的使用者并不多,项目规模也小,不太符合国家能源局要求的50兆瓦规模要求;塔式和槽式相对更好,“国家的通知可解读为,目前确定的是后两种技术作为主路线,但也不否决其他技术,都在探索过程中。”
另一位CSP专家则表示:“虽然槽式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与以色列联合的LUZ公司发明的,而且也在美国运用过,但该技术存在效率低、电站建成后发电量少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该技术由于其吸热管比较长,导致热损失较高。而塔式技术相对来说较新,它是将太阳光聚合在更多的镜面上,再反射到一个塔上,发电效率更高,但控制、集热及储热等技术细节也较复杂,其介质为熔融盐,要保持一定温度,且维持24小时运转不能出错,对技术要求更高。不过,国内不少公司还是采用了塔式技术作为试验田来运作。”
中国气候条件影响光热发电?
在国家能源局发出的通知中,CSP的优惠电价政策并没有明确。
上述上海电气的管理者就对本报表示,预计价格会定在1元到1.2元之间,“肯定要比光伏的电价0.9元左右高一些,但不会高出太多。”但另一部分CSP行业人士则指出,估计定价会在1.3元左右,“如果不是1.3元,项目确定亏本。”
但上述上海电气的管理层说道,事实上一个CSP项目是否盈利,现阶段要多方面考虑:有些小公司希望通过示范项目的获得一次性将前期的贷款投入、设备安装等都拿回来,这有些不现实。“而一些大公司在CSP项目上,研发、前期投入等可在未来进行分摊,加上还可考虑今后碳交易所获得的收入,所以1元到1.2元的电价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