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66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速均达到1.2倍。在疫情冲击和“三重压力”叠加的特殊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产销量高速增长的背后,当然有购置税减免、购置补贴优惠等短期刺激性政策的作用,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发展的加速阶段,迸发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遵循一个固定的发展规律:首先是探索起步阶段,增速较为平缓;在迈过一定门槛之后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市场规模指数式扩张;最后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增速再度趋于平稳。随着过去多年的发展,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更加成熟,驾驶性能明显改善,品牌和车型日益多元化,消费者接受度显著提升。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0%,标志着其已经基本迈过探索起步阶段,正在转向高速成长阶段。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已处于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前沿。在供给侧,我国具备较为完备的电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论在整车生产能力,还是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供应体系,我国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中的关键枢纽。未来,在行业产能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还会进一步迭代更新,上下游相关零部件配套网络的演化生长也会更趋于完善。
在需求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在超大规模汽车消费市场的牵引下,相比其他国家,我国更有可能成为全球各大主要新能源车企的汇聚竞合之地,成为各类技术和工艺比拼的前沿。
同时也应认识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在技术创新层面,部分高端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软件操作系统和底层算法构建能力也存在短板。同时与某些国际巨头相比,我国新能源车企的品牌领导力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较弱。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层面,充换电等配套体系建设仍亟待完善。公共充电桩的站点密度较低,使用便捷性不高;相关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市场化机构提供汽车充电服务积极性有待释放;家庭私人安装充电桩会受到小区物业管理、电网设施不支持等因素的限制。三是在政策层面,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方向逐渐突破,车路协同与驾驶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数据要素权属界定与收益分配等领域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或制度加以规范。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有助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对此,需政府和市场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从相关市场主体的角度而言,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降低高端零部件和底层算法的对外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要提升售后服务品质,化解因技术迭代对消费者造成的风险。探索优化商业模式,逐步激活数据要素在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时代的价值创造功能。要在充分用好国内大市场的同时,积极走出去,抢占海外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优势。
最后,加快完善布局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鼓励市场化主体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有偿服务,在城乡建设规划和老旧小区改造中研究设定公共充电车位配建比例要求。应通过政策与市场化手段,共同引导形成多方参与、分时共享、合理错峰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还要统筹好创新与监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及时推进相关领域政策完善,及时回应和规范新能源汽车发展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出行数据安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等方面带来的新问题,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原标题:加快建设新能源车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