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以“储能”为关键词的文件中,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份。
COP26期间,中美联合发布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重磅出炉。原文内,明确指出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两国计划在 “鼓励整合太阳能、储能和其他更接近电力使用端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分布式发电政策”等方面展开合作。
由此可以看出,储能的重要性,已获得“国际认证”。
储能为何如此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曾指出“储能是能源互联网基础”。
那么,什么又是“能源互联网”呢?它是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于2011年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的概念,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开放共享的网络。具体来说,它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将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储存装置和各种负载互联起来,实现能量相互流动。
在我们提出的“能源自治域”概念中,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比作成水源,把电网比作水路网络,储能就像是增加互联水路网络间弹性的水库、水池、水缸,让能源的时空转换有了基础,一定程度上平衡互联水路网络间的供需关系。
还记得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发展储能的小目标吗?“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嗯,基于目前的情势,储能装机规模多多益善。
中美合作是意外惊喜还是顺理成章?
CNN用了“惊喜”来评论本次中美联合宣言的发布,他们的“意外感”背后,隐含着“中国碳排放大,不愿意为世界环保让利”的偏见。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将计就计?从COP26看中国式“绝地反击”》中,就指出: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更有决心和诚意推进保护全球气候。面对西方国家举着环保主义的旗子,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小算盘,最近几年,中国不再言辞激烈的反驳,而是选择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发展风电、光电、储能等产业,并在这一系列领域也坐稳了“世界工厂”的位置。反观美国在全球气候保护的问题上,态度反复又暧昧。
那么,美国怎么又愿意联合中国发布宣言了呢?
这是因为,自疫情起,美国自己在制造业供应链上的缺口越来越不容忽视,不论是推动东南亚国家替代中国,还是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都无法撼动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因此,美国也需要与中国保持良好的采购关系,为自己的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对中国来说,工厂有订单、有收入、有利润,社会有资金继续投入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巩固产业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这不,11月16日,美国正式宣布恢复双面太阳能组件关税豁免权,并将201关税税率从18%降至15%(此前特朗普执政时期在10101号公告中将这一税率提高至18%),这两项变动下,此前征收的额外关税将退还给相关企业。未来,相信类似的关税变化会更多。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嘛。
中国扶植“储能”行业还能如何加码?
我们关注到,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补助资金预算38.7亿。作为新能源发电的标配——“储能”,似乎还没有如此力度的扶植。
对储能项目的支持,浙江算是走在前列的。11月9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浙江省加快新型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对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600小时调峰项目给予容量补偿,补贴期暂定3年,补偿标准按200元、180元、170元/千瓦·年逐年退坡。联合火电机组调频的示范项目,Kpd值>0.9的按储能容量每月给予20万千瓦时/兆瓦调频奖励一定用煤量指标。文件要求: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应按照工作寿命10年及以上设置,采用锂电池的新建电化学储能电站,原则上交流侧效率不低于85%、放电深度不低于90%、电站可用率不低于90%、充放电次数不低于6000次。
可以看出,对储能项目的补贴,还是十分理智、克制。
毕竟砸下去的钱,不能白白流到外人的口袋。要知道,在需求增大的预期刺激下,年初至今,碳酸锂的涨幅已经超过230%。虽然中国的锂资源储备全球排名第四,但主要以湖盐方式存在,提炼工艺未成熟,碳酸锂等锂原料较为依赖进口锂矿。也就是说,除了直接给储能项目补贴,如何加强对上游原料的话语权对于发展储能也很关键。
不必过分担忧,我国对如何加强上游产业链话语权很有经验。几年前对澳大利亚的铁矿定价、不久前对的燃煤定价…最终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根据我们的了解,国内各大电池企业都在争相购买海外锂电,预计不超过明年下半年,海外锂电原材料成本就会下降。
原标题:被中美联合“钦点”,储能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