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副司长郭守刚、副司长王振,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柳新岩出席发布会。
会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装备工业优化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
王卫明指出,保障行业运行和产业链畅通。统筹保主体、稳投资、促消费,实施供需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稳增长措施,克服疫情蔓延、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保障紧张等影响,保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占比基本稳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推动细分领域强链补链。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王卫明表示,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造船三大指标保持领先,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1亿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大国重器”亮点纷呈。C919试飞、“蛟龙”潜海、双龙探极。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
在答记者问环节,郭守刚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市场规模看,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新数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攀升至1227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从技术水平看,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公斤,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全新设计、正向开发车型成为主流,部分车型续驶里程超过700公里。从企业品牌看,2021年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有6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
今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81.2%,比2021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从配套环境看,累计充电设施数量由2012年底的1.8万个,大幅增加至今年7月底的398万个,同时建成换电站1625座。建成超过1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还存在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编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车路网云图”一体化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
四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柳新岩表示,电力装备是落实“双碳”战略、实现能源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装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电力装备实现应用,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已发展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支撑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供应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比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全部机组一年发电量可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我国是全球最大风电装备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风电装机国,装机范围从平原到高原山地,再到海上的大功率风电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应用于准东—皖南“西电东送”工程。
下一步,将以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应用创新及示范为抓手,推动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相关规划部署,实施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构建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电力装备体系。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着力破解电力装备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发挥应用牵引作用,进一步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三是继续加强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加快电力装备高水平“走出去”,为推动全球能源生产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石油石化装备是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取得长足进步,开发了一批先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技术,装备设计制造水平整体位于世界前列。
比如,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成功投产,每年可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又比如,“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蓝鲸”号单吊起重船、首套国产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千万吨级炼油成套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成功实现应用,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进一步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实现高水平发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出试验验证,促进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石油石化装备水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是加强顶层引导,落实相关规划部署,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加快推进石油石化装备体系化发展。
二是提高供给质量,动态调整相关指导目录,提高油气钻采、炼化装备的自主性、安全性,推进装备质量品牌建设,切实提升石油石化装备质量水平。
三是对接用户需求,加强装备供给与“十四五”石油石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接,满足石油能源建设需要,促进产业链循环畅通。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强部门联动、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石油石化装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生态,着力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原标题: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