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15年中国国际硅业大会在徐州举行。国内光伏和多晶硅行业巨头齐聚徐州,重新审视行业内在潜力,拓展光伏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低碳、无污染、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向来被视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首选,但却一直被“贵”卡住了脖子: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广大消费者望而却步。
中国有色协会硅业分会的最新统计表明,2011年以来,国产多晶硅产能大幅提升,带动下游硅成本大幅下滑,让利于全产业。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7.78万吨,同比增长21.4%,其中国内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产量就达3.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45%。目前多晶硅价格低至11.3万元/吨。而在2010年,多晶硅销售价格则高达43万元/吨。
保利协鑫的硅片业务更是占据了国内流通市场的七成以上。进入2015年以来,单晶硅片价格累计下跌了17.80%,多晶硅片下跌7.45%;单晶电池价格跌幅达11.31%,多晶电池降幅为3.44%;而光伏组件价格累计跌幅则达到了11.17%。光伏太阳能上下游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将助力太阳能尽快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新能源产品。
充分竞争 光伏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2013年以后,伴随着光伏整体产业提升、推动光伏运用增长,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光伏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曙光。但由于投资过热引起全产业链产能过剩,光伏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告诉记者,为了适应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多家多晶硅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使得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截至2014年,全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由2010年的180千瓦时/公斤降至100千瓦时/公斤以下,还原电耗由120千瓦时/公斤降至75千瓦时/公斤以下,少数先进企业综合电耗已降至70千瓦时/公斤以下,还原电耗已降至45千瓦时/公斤以下,这一指标与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相当。同时,硅烷流化床技术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推进,将会进一步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预计新的硅烷流化床技术量产之后,作为现有主流西门子法多晶硅产品的部分补充,其成本有可能降至10美元/千克以下。
赵家生在分析中国多晶硅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时认为,虽然目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再次面临十分严峻的困境,但是整个产业却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在国家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持下,对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朱战军认为,中国的多晶硅原料为全球太阳能光伏业务的普及作出了卓越贡献。国内多晶硅凭借品质和价格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全球市占率从2008年的24%大幅提升到目前的49%以上。与此同时,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工艺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下降区间,大幅降低了光伏产品的价格并显著加快了光伏“平价上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