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是最大痛点
史玉柱成立了一个名为绿巨人的公司,重点投资
光伏业;江苏旷达以9000万元收购了青海力诺太阳能公司100%股权,正式发力光伏;华北高速(000916,股吧)与金保利新能源共同投资4.5亿元,收购位于江苏徐州丰县的23.8MW已并网生态农业
光伏发电项目的全部股权……近年来,光伏行业的投资并购越来越惹人眼目,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光伏行业。
但是不得不直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光伏行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中的最大痛点。
去年,风光一时的天龙光电(300029,股吧)公告称,由于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多晶示范工厂将进行出租,租赁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可降低公司运营负担。有财务分析专家认为,高比例股权质押是致使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天龙光电已然陨落”。
事实上,还有多家光伏企业陷入信用债违约漩涡。*ST超日就是其中之一,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董事长倪开禄及其女儿倪娜将所持股份几乎全部进行质押融资,被质押公司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超过43%。随着公司业绩变脸,股价跳水,相关信托公司也陷于被动,*ST超日最终不得不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
“虽然股权质押融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但光伏企业融资的渠道确实有限。”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告诉记者,2011年光伏行业进入寒冬,除了政策性银行仍给予部分信贷支持外,大多数光伏企业都被商业银行打入了“黑名单”。越是业绩不佳的企业越容易遭遇抽贷危机。
即便在大量支持光伏行业政策出炉后,银行并未放松对光伏行业的警惕,能够获新增贷款的企业少之又少,而发债或者通过市场再融资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进行股权质押融资似乎成为相对可行的办法。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多数光伏企业均涉及股权质押融资,不少公司股权质押占到了总股本比例的40%至50%。大股东和高管更是将所持股份几乎全部进行质押。
据记者了解,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而言,融资困难也是现阶段分布式电站建设遇到的难题。融资困难主要源于产权问题。与地面光伏电站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电站的所有权,容易以电站为抵押换取贷款不同,开发商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其所使用的屋顶的所有权可能分属几家项目业主,也可能由一家业主所有,屋顶协议的签署是个问题。
同时,分布式电站的运营期是25年,但中国企业的寿命却大概只有10年左右。一旦企业破产倒闭或者换了新的业主,屋顶的产权随之更换,分布式电站是否能继续运行下去,谁也说不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敢贸然放贷。
就此问题,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红炜表示:“在不包括国有企业执行的大型国家项目融资的前提下,中国企业融资总额的95%是要靠以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的。这种融资结构是以传统金融思维为基础的,是与光伏产业巨大且超高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
他认为,按照传统金融思维,在融资行为中,以资产抵押为主要控制风险方式。是以融入企业可抵押资产的数量性、优质性和流动性作为是否提供融资服务的出发点。反映在现实信贷行为中的结果就是,除了国家重大项目不需要担保外,其他所有融资都需要求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不少于20%的现金和大于80%的可抵押资产。
“但是,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绝对值有限,而且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因此,他认为,传统金融满足不了光伏产业的融资需求。一方面,在信贷市场,需要变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为以项目未来收益权为出发点的思维;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需加速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类融资产品的创新。
梳理今后光伏企业可采用的融资渠道,上市平台用股权融资、可转债等方式,公司平台可借助信托、产业基金、夹层融资、众筹等形式,项目层面可用融资租赁、银行贷款、项目收益债等方式融资。
但遗憾的是,立体化的融资渠道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全部融资难问题。目前投融资双方之间最大的分歧是项目现金流的覆盖问题,投资人主要考虑由电站质量保证的未来收益现金流和国家补贴现金流能否覆盖资金成本。
现实是,弃光限电一直是困扰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头号大敌。今年以来甘肃等多地光伏项目“弃光”现象进一步恶化,限电率从之前的50%上升到70%,严重时甚至达到80%。补贴拖欠1.5-2年,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无法覆盖项目还款本息。
江山控股市场发展部总经理廉锐表示,目前光伏行业存在的两个问题是限电和补贴不到位,究其原因是光伏电站“抢装潮”式增长和送出通道建设缓慢之间的矛盾加剧。随着短时间内大规模装机的出现,使得新增的发电量无法通过现有电网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