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通过5-8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保障电网输配效率明显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示范应用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告诉记者,此次《行动计划》的出台,对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说明了我国从火电逐渐转变成新能源发电的时间和决心。
《行动计划》要求,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
“在双碳背景下,一方面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电力行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的增加,传统电网及其相关电力装备已不能充分适应这种变化,无论是构网型装备研发还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都反映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辽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5-8年时间改善电力装备供给结构
据了解,我国电力碳排放在国家总排放中占比近50%,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为此,《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持系统谋划,加强各部门政策间的衔接,统筹推进电力装备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通过5-8年时间显著改善电力装备供给结构的目标,周迪表示,这说明了我国从火电逐渐转变成新能源发电的时间和决心,对我国电力装备整体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火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氢能装备、储能装备、输电装备、配电装备、用电装备等电力装备10个领域,提出六项行动。
具体而言,包括电力装备技术创新提升行动、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行动、技术基础支撑保障行动、推广应用模式创新行动和电力装备对外合作行动。
《行动计划》出台后,我国电力能源供给将由主要依靠传统煤电逐渐转变为更多依靠风电、光伏等低碳排放的新能源发电,能源生产将从主要依靠资源转变为更多依靠装备,电力装备成为落实“双碳”战略、实现能源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装备,对环保、空气质量、新能源、双碳目标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我国将从火电大国走向风光电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电力供给将起到根本性的改变。”周迪表示。
风光储一体化装备发展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7月,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844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618万千瓦。其中,风电新增149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36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377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979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我国电源基建新增装机容量的62.4%。1-7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600亿元,同比增长16.8%。
可以说,我国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态势明显,风电光伏已经成为新增装机主力。与此同时,我国在风光发电及储能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光伏发电已经属于发展非常健康非常好的一个产业,GW级以上的光伏市场的量是大幅增加,增速应该是非常可观的。而风电随着主机厂、零配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风电机组大型化和轻量化以后,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周迪指出,在储能方面,我们在电化学储能方面已经有了深入的研发和产业化。锂离子储能的国产化已经很成熟,一些新型储能包括飞轮储能、铅碳储能、钠离子乃至于氢能储能等多方面都已经开始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计划》还提出了,推进风光储一体化装备发展,推动构网型新能源发电装备研究开发。
“这次所提出的风光储一体化装备,意味着把以前风电、光伏发电和储能的三个模块现在进行一体化,尤其是风电和光伏发电装备的一体化。换言之,风机下要有光伏发电的设备。”周迪指出,此举是用光伏发电弥补风电不足的好方法,可以形成构网型新能源发电装备。
而此次《行动计划》在太阳能方面,还提出了TOPCon、HJT、IBC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和钙钛矿、叠层电池组件技术产业化。
在周迪看来,这意味着,我们对光伏发电的上游材料技术研发已经日渐成熟。促进TOPCon、HJT、IBC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将进一步的提高转换效率,使光伏发电外性能得到升级。
原标题:5-8年改善电力装备!风光发电及储能再迎利好,推动一体化装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