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10时,位于双流区的川开电气工业园完成了电力切换,从国家电网切换到自有电力设备。“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我们完全依靠自有设备,以应急发电机和屋顶光伏发电,来保障园区的安保用电和员工宿舍用电。”川开电气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屋顶光伏发电,解决了园区1/3左右用能,降低了白天约1/2的尖峰负荷。
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需求激增。应对好高温下的能源供应,做好应急状态下的电力保障,从眼前看考验高温用电紧张的预警机制和方案,从长远看,更是高温常态化条件下,能源转型、结构调整,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题中之义。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围绕低碳园区建设,试点推进屋顶光伏发电,或许就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极端天气电力供应的有益探索。
分布式光伏发电
降低园区用能成本
17日上午,记者走进川开电气工业园看到,园区电能已顺利切换至“自给”状态。透过园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见园区屋顶光伏发电量,保安室、员工宿舍等各区域用能情况。“光伏日均发电量约5000度,白天宿舍耗电2000度,用不完的可存储到晚上用,因为晚上宿舍耗能大。”上述负责人说。
川开电气主营输配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早在2016年建设新园区时,川开就瞄准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光伏、储能、充放电桩等智慧应用场景,促进节能降耗。10万平方米的园区,投资1200万元,试点屋顶光伏1.5万平米,安装碲化镉薄膜发电组件。这种材料也应用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助力绿色奥运,适宜弱光环境发电,在成都这种光照时间短的地区仍然适用。
“屋顶光伏发电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刘世旭说,太阳能是清洁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集中式的光伏发电站,大都分布在光照资源好的戈壁,或渔光一体的鱼塘;另一种是分布式,布局在用户的屋顶或幕墙,与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能源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降低输配电成本,实现能源就地生产和利用。而且建设多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光伏玻璃既当屋顶又发电,仅这一项就为园区省下200万元的屋顶彩钢棚费用。
刘世旭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光伏电站平均度电成本低于0.3元/度,成都地区光伏回本周期约10年左右,剩余30-50年都将持续为企业发电带来收益。园区1.5万平米的屋顶光伏,每年发电140万度,按现行电价每年节约电费约80万元。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在用电高峰减轻国网耗能,成为国家电网的有益补充。
光伏建筑一体化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依托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把握能源消费与供给双向互动规律,形成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供给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费向电气化高效化提升,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进节能降碳,首先要搞清楚碳排放的源头,煤炭发电、汽车尾气和工业企业是三大主力,我们努力追求低碳园区、零碳工厂,就是要用新的能源、智慧的场景,降低企业能耗。” 据介绍,这种屋顶光伏发电的模式、分布式的储存方式等,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配合下,已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优化调度和用能设备的智能预警,目前已应用到川开电气工业园区、西藏大古水电站、四川大学泛在物联网教学项目,实现区域的清洁用能、经济用能、智慧用能。
近期,住建部等部门明确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光伏一体化建设。政策持续加码,助力光伏建筑一体化,资本市场也不甘落后。二级市场上,光伏概念股表现强势。据统计,7月以来A股市场中相关概念股普遍上涨,平均涨幅高达14.94%。华西证券认为,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公共建筑电气化和智能微电网的发展是实现城乡建筑领域碳达峰的重要措施。
这些积极因素,也增强川开乃至整个行业的信心,加快光伏建筑持续研发和推广应用。刘世旭介绍,接下来还要同四川大学等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推进零碳工厂建设,让园区多用新能源电、多用谷价电,降低园区能耗和用能成本。
原标题:成都这个园区约1/3的用电,来自屋顶的光伏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