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赛道再获资本加持,热度持续上升。
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珈钠能源”)近期完成近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顺为资本独家投资
珈钠能源于今年 4 月成立,主要产品包括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曹余良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目前,公司正处于小中试阶段,具备初期产业化、十公斤级的产品制备实力。据了解,珈钠能源正在筹划百吨级的中试线,预计明年4月实现中试线产品稳定输出。
其中,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根据不同原料和制备工艺可分为三代产品:第一代低成本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为280mAh/g左右;经过除杂的第二代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在330mAh/g左右;第三代高端定制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可达400mAh/g左右。三种路线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分步实施。
基于公司产品组装的大容量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应可达到 100Wh/kg 和 120Wh/kg
近年来,小米开始发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并将目光顺势定位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电池研发等方面。2020年前后,小米还曾和紫米科技共同推出彩虹电池,和鹏辉能源科技合作推出采用了第三代锂铁电池技术的米家超级电池。
顺为资本的投资也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电池充电领域。如2017年,顺为资本曾参与怪兽充电天使轮融资,并于后续的多轮融资中给予持续支持。
去年3月,顺为资本还向电池数据分析和决策平台Fova Energy注入数百万美金,助其完成天使+轮融资,以满足团队拓展、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需要。期待能从电池健康管理市场切入新能源汽车大赛道,从而把握住汽车行业大机会。
同年12月,还有消息称,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将共同投资卫蓝新能源,后者为蔚来半固态电池供应商,专注于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生产,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顺为资本对珈钠能源的投资,或许有小米从中斡旋推动。
不断加码钠离子电池的国内厂商
2021年7月29日,宁德时代举行了线上产品发布会,董事长曾毓群发布了宁德时代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并表示将在2023年形成量产的完整产业链,宣称其第二代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能做到160Wh/kg。
2022年6月22日,上市公司传艺科技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智纬电子拟与宁波海盈汇鑫等合资设立传艺钠电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智纬电子控股75%。合资公司主要从事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等研发、生产及销售等。据介绍,本次合作将建设10GWh钠电池生产基地,预计今年完成试线投产,第一期2GWh项目预计明年投产,后续将扩展二期8GWh产能。
8月5日,该公司又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战略发展和业务规划,董事会同意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3000万元设立研究院,“江苏传艺钠离子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持有其100%股份。
2022年4月12日,上市公司欣旺达发布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正在研发新型钠离子电池。
2022年4月27日,上市公司鹏辉能源发布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的钠离子电池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
2022年6月13日,振华新材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总额不超过60亿元,用于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振华新材本次募投项目将兼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产能可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快速切换,为公司未来发力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奠定基础。
2022年,华阳股份与中科海钠通过华钠铜能(华阳股份持股49.26%)、华钠碳能(华阳股份持股49.26%)、华钠芯能(华阳股份持股100%)各布局2000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以及1GWh钠离子电池电芯及PACK产线。
2022年,浙江钠创新能源拟完成3000吨正极材料和5000吨电解液的投产。预计在未来的3-5年内,公司将分期建设8万吨正极材料和配套电解液生产线,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钠离子电池产业先锋。
钠离子电池将在20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
2021年8月25日,工信部答复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15号(工交邮电类523号)提案称,将在“十四五”相关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加强布局,从促进前沿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多方面着手,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产业政策,统筹引导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表示,将组织有关标准研究机构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
同时,科技部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并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列为子任务,以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低成本化,提升综合性能。
2022年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其中,我国首批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2022-1103T-SJ)和《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2022-1102T-SJ)计划正式下达,标志着钠离子电池的国标制定工作已经启动。
从政策面的推动,到大量资本的注入和技术的逐渐成熟,意味着钠离子电池已经走到了产业化的加速阶段,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走过了20多年的产业化阶段,产业链非常成熟,配套设施完善,应用市场广阔,已经形成了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成为重要的能源载体。但是锂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很低,锂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2%,而且集中在澳大利亚、南美、中国中西部等少数区域,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导致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很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而钠元素的储量比较丰富,钠元素是地壳中第六丰富的元素,储量高达2.36%,大约是锂元素的1000倍,分布广泛,开采难度低。理论上来讲,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会明显低于锂离子电池,在小动力、轻型电动车、储能等追求低成本的市场,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钠离子电池目前并未实现产业化,产业链不成熟,实际成本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加快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通过规模效应大幅度降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体现出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优势。
钠离子电池是另一个庞大的能源赛道,规模将以万亿计,对完成双碳目标有重要的贡献
原标题:重磅,小米入局钠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