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双碳”战略加速实施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在加强能源和政策研究、做好服务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了新型电力系统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深化研究 持续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建议加强试点项目政策、技术、经济方面的合作研究,优化分批建设规模和时序,确保项目符合政策要求、技术上可行、客户成本低。”7月5日,在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举办的源网荷储一体化交流研讨会上,该公司对白银市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推进工作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军一行到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交流座谈
今年以来,随着白银市 “双碳”战略推进和能源转型加速实施,该公司继续发挥自身的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全面加强能源电力发展政策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源电力研究和服务体系,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型市场主体接入电力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并网技术细则、调度运行机制、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规范性的研究。其中,《以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与实践》等5个项目纳入国网、省公司重点项目清单,《关于东方钛业配套新能源产业有关问题的建议报告》等研究成果获得了白银市委市政府、省公司的肯定。
“白银公司深入开展燃煤自备电厂相关政策研究,积极向白银市发改委沟通汇报,推动东方钛业发电项目由自备调整为公用,避免了直供电量损失,提升了公司经营效益和电网调峰支撑能力。”4月11日,省公司市场委员会对该公司稳妥解决白银热电联产项目性质事宜进行了通报表扬。
创新举措 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3月19日,白银市平川区融辉沧海风电场顺利通过新能源项目验收,正式并网发电。
“这次的验收启动工作,供电公司的同志们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疫情期间,供电公司的服务更胜平日。”白银融辉碳氢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贺永瑜称赞道。
“为了确保防疫、验收两不误,我们采取了‘线上’+‘现场’的云验收新模式开展验收工作。”项目验收组相关人员介绍。该公司线上对项目电子资料进行详细查验,线下派出最小化的现场验收组,针对重点环节和关键设备逐一进行检查,确保验收质量不打折扣。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员工在大唐前台子风电场检查线路交跨情况
上半年,大唐前台子、京能小黑山和融辉碳氢等5个共计29万千瓦风电项目如期并网,大峡水电厂4台机组全部完成增容改造。白银电网灵活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清洁能源占比较2021年再度提升5个百分点。白银地区新能源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7%及以上,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为此,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协同白银市发改委开展能源电力中长期规划编制,着力优化新能源结构布局,完善电网网架结构,提高系统效率和调节能力,加快建设以电网为枢纽平台的能源互联网。
此外,该公司还牵头起草印发《关于抢抓“双碳”机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意见》,提出8方面30条措施,推动“市级样板”落地见效。多次对接地方政府和重点用户,促成330千伏南区变建设时序前移,保障重点用户及时接网电。编制《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研究报告》,引导分布式光伏有序建设,进一步提升白银电网的“绿色含量”。
统筹协调 推动源网荷储有序建设
7月5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主动组织召开东方钛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及配套产业项目交流座谈会,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省公司专业部门和东方钛业有限公司来公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项目实施路径,引导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科学合规推进。东方钛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及配套产业项目的实施推进在白银能源电力发展中将起到关键示范作用。
为适应白银市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牵头成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作专班,研究探索实施路径,做好接入能力和消纳方式分析,提出实施建议、制定应对办法,助力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在服务地方重大项目方面展现了‘硬核’担当,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白银市工信局副局长李进荣说道。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组织党员专业骨干深入辖区新能源场站开展用电服务
运用“网上电网”为客户“量身定制”接入方案,多次召开研讨会议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保障中瑞铝业等15项重点负荷如期顺利接入。该公司售电量同比增加7.11亿千瓦时,增长率10.23%,售电量增长贡献率31.42%,在全省排名第一。
任重道远自须扬鞭奋蹄,时不我待更要只争朝夕。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将以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奋勇争先的姿态,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优化电网发展内外部环境、加强能源电力研究、补齐电网发展短板,增强电网高质量发展动力,继续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服务白银市“双碳”目标实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原标题:国网白银供电公司:接网提速 服务提质 源网同心 共建绿色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