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分析了欧美国家的经验, 总体的分析为2类:西班牙、捷克这样的国家由于入不敷出,依法治国不严谨,政府干脆违约,大幅缩减补贴;而像德国这样的国家,高额补贴导致
光伏装机量大量增长,导致最终德国要减半装机量。 而背后的原因则是党派力量为了选票不愿意德国
光伏发电商。
文章进一步指出,过去10年,光伏大约下降了70%左右,未来光伏发电成本还将大幅下滑,千亿的补贴是否会成为中国不可承受之重。 而且这些补贴还没有计算是为了光伏接入而投入的电网建设成本。
反驳观点
文章读到这里,分析有理有据,不过还是引来了不少争议。主要反驳观点如下:
分歧一:德国电价大涨的原因是费用分摊不合理,不是光伏补贴总额过高。
分歧二:补贴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就是促进终端规模的扩大,因为所谓纯的R&d降成本是缘木求鱼。
分歧三,光伏补贴跟财力没有关系。这是收于电力消费者,用于电力生产者,并不来源于一般财政收入。
中立观点
还有一些观点比较中立,认为上述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方向:
观点一:此文并不是说不给光伏补贴了,而是找到一个合适补贴方法。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也不是无懈可击:补贴金额、资金来源、补贴手段、补贴对象都值得细细考量,核心都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观点二:更重要是讨论以后的补贴要怎么分。发电企业拿走多少,电网建设应该分多少,研发及其他的部分应该怎么分。
无独有偶,近期前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发文呼吁光伏电价由特许招标确定, 应借鉴美国特许权招标竞争的模式摆脱光伏行业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依赖。
其实两篇文章都关注在一个核心点上: 即光伏行业如何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一方面补贴的窟窿越来越大,有没有这么多钱?二是补贴到位是拖延严重,实际对光伏发电起到了制约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一年光伏补贴究竟有多少?
其实上述文章的计算方法不太准确。
文中按平均补贴“0.4元/千瓦时”X 新增发电能力“1600万千瓦光伏”计算。但其实,0.4元/千瓦时只能代表分布式光伏上网的补贴,因为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的部分不享受该补贴,而地面电站的补贴又很难算出平均值,因为各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相差很大。
而且,“1600万千瓦光伏”这个数量级应该是包含了分布式光伏+地面电站的发电能力总和,这个数量乘以0.4元/千瓦时不太准确。
最后,其实按照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规划(2014~2020),到2020年风电将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而光伏将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也就是说光伏补贴不会是长久之策,逐年下降是必然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应收补贴约为700亿元,实际上缴400亿元左右,征收上来的320亿元用于补贴风电等其他用途,留给光伏的补贴额度“供不应求”。但今年上半年,仅受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不足、补贴发放程序冗杂等影响,15家光伏电站营运商统计的数据显示,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超过100亿元。
二、全民如何买单可再生能源发电?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资金来源为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简单而言,消费者没用一度电都要上缴附加费,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买单。
最初每千瓦时只征收4厘,后来收不抵出,加到8厘。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口越来越大,2013年9月每千瓦时再增加7厘,征收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1.5分。
补贴金额是根据物价局定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标杆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标杆电价部分全额补贴。现在光伏发电全国分三类标杆电价,依次为每千瓦时1元、0.95元和0.90元。而燃煤标杆电价是按省,一省一价,约在每千瓦时0.30-0.55元之间。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累计已超过140亿元。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近两年光伏发电量都在翻倍增长,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却增长相对缓慢,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导致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